近日,歐洲汽車產業的11家重量級企業,包括大眾、博世及易特馳(EATS)等,攜手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旨在共同打造一個開源的汽車軟件平臺。這一倡議迅速獲得了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支持,被視為歐洲車企面對智能化、網聯化轉型浪潮的積極自救行動。
隨著全球汽車產業加速邁向智能化,軟件已成為決定車企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數據顯示,高端汽車的代碼量已突破億行大關,軟件成本占整車開發費用的比例超過40%,并持續攀升。預計到2030年,全球汽車軟件市場規模將達到84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9%。然而,歐洲車企在這一領域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盡管歐洲車企在燃油車時代積累了雄厚的技術實力,但在軟件領域卻顯得力不從心。大眾旗下的軟件公司CARIAD三年間虧損近58億歐元,保時捷、奧迪等品牌的車型也多次因軟件問題而推遲上市。相比之下,特斯拉、谷歌Waymo等美國企業憑借在操作系統、芯片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已經遠遠走在了歐洲車企的前面。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歐洲11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決定聯手行動,這無疑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從成本角度來看,聯合開發可以避免基礎軟件的重復投入,大幅降低研發成本。在開發模式上,他們采用了“代碼優先”的策略,成員企業直接貢獻可運行的軟件模塊,相較于傳統的技術文檔模式,這將極大提升開發速度和效率。不同企業的技術優勢相互融合,有望突破當前的技術瓶頸,推動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關鍵技術的快速發展。
根據規劃,這一汽車軟件平臺將于2026年交付,基于該平臺的首批車輛預計將在2030年開始批量生產。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奧利弗·布魯姆表示,通過聯合開發,他們有望在2026年前將軟件研發效率提升50%。這一合作不僅將幫助歐洲車企補齊軟件短板,更將在長期內提升其在智能網聯汽車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然而,這一合作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利益協調成為一大難題。不同企業在商業目標和利益訴求上存在差異,導致在資源投入、成果分配等方面難以達成一致。其次,技術整合的復雜性也不容忽視。各企業在軟件技術開發上各有側重,技術架構、標準和開發語言不盡相同。如何在合作中實現技術同步更新,避免因某一企業技術滯后而影響平臺整體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最后,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也是一大考驗。汽車軟件平臺運行涉及大量數據,不同企業對于數據的管理和保護標準各異。在合作過程中,如何建立統一的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機制,防止數據泄露和濫用,保障用戶權益,對歐洲車企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