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的鎂光燈下,車企們似乎并未如愿站在利潤的金字塔尖。盡管新能源浪潮洶涌澎湃,但車企們的錢袋子卻并未隨之鼓脹。
數據顯示,2024年,在眾多乘用車上市企業中,僅有理想的單車盈利超過萬元大關,比亞迪、長安、廣汽等車企則遠遠落后,其中廣汽集團的單車盈利更是低至0.04萬元。更令人驚訝的是,中國前十家車企的凈利潤總和,竟不及豐田一家的四成。
新能源車的產量與銷量持續攀升,但車企們的利潤卻仿佛被無形的黑洞吞噬。那么,這些利潤究竟去了哪里?
一方面,新能源車降價潮洶涌而來。2024年,新能源車平均降價1.8萬元/輛,降幅高達9.2%。然而,與此同時,電池成本卻并未如預期般大幅下降,僅降低了5%-8%。這使得單車利潤被大幅壓縮,而電池企業則憑借其在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保持了較高的價格水平。
寧德時代,這位被譽為“寧王”的電池巨頭,憑借技術和規模上的雙重壟斷,毛利率一直維持在20%以上,而車企們的毛利率卻長期在5%左右徘徊。廣汽集團甚至曾無奈吐槽“在給寧德時代打工”,但最終因自研電池失敗,不得不重回采購之路。
另一方面,芯片這一關鍵零部件也成為了車企們的利潤痛點。海外巨頭英飛凌在芯片市場上擁有定價霸權,毛利率超過38%。為了擺脫這一困境,國內車企紛紛加大芯片技術的研發力度,但高昂的研發費用卻進一步加重了車企的盈利困境。
昆侖芯、理想ADAS、蔚來神璣NX9031等芯片的研發費用均高達數億元。小鵬汽車也因自研算法,使得其研發開支在今年一季度就達到了19.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0.2%。而傳統車企在自研芯片方面則顯得力不從心,只能通過攤薄燃油車的利潤來支撐與頭部供應商的合作。
新能源車企的盈利困境,不僅源于電池和芯片等供應商對利潤的分割,更在于其自身成本結構的不合理以及市場競爭的激烈。隨著新能源車的價格戰愈演愈烈,車企們的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而庫存積壓問題也日益嚴重,2025年前4月,新能源車庫存已激增至85萬輛,即使在全面停產的情況下,也需要數月才能消化。
面對這一困境,車企們開始積極尋求破局之道。一些車企通過自研核心零部件,提高了供應鏈的掌控能力,降低了成本。比如比亞迪和零跑,這兩家車企的自研零部件占比分別高達75%和65%,也是目前盈利狀況最好的本土新能源車企之一。
同時,車企們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在汽車產業鏈中的定位,不再滿足于單純的組裝者角色,而是積極向科技公司轉型。智能化戰役的打響,既是車企們應對新能源產業升級的積極應對,也是他們尋求盈利的必然之路。
然而,從制造業向科技業的跨越并非易事。車企們還需要在運營模式上進行創新,探索“輕資產化”的運營方式,為沉重的研發成本松綁。極氪等車企已經開始在下沉市場中引入合伙人模式,通過吸納當地社會資源,提高市場開拓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車企們也開始探索出行市場的利潤點,變賣車為租車,以滿足當下消費者錢包緊縮的需求。小米、蔚來等車企已經開始在租車市場上發力,尋求新的盈利增長點。
新能源產業的崛起,為車企們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這場利潤盛宴中,每個玩家都有機會逆風翻盤,但同樣也有可能風頭不再。面對這一動態流轉的利潤格局,車企們需要攜手共進,共同探索更具持續性的利潤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