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的征途中,李想,這位曾經的寶馬狂熱追求者,經歷了從個人激情到家庭責任的深刻轉變。成為父親后,他在日常接送孩子的平凡中,敏銳地捕捉到了汽車市場的一大空白:家庭出行的便捷性與安全性需求被長期忽視。孩子上下車的不便,以及后車催促的喇叭聲,觸動了他內心深處的柔軟,也點燃了他為家庭造車的夢想。
李想意識到,傳統車企往往聚焦于前排駕駛者或后排的尊貴乘客,而對于家庭中的老人和孩子,卻缺乏足夠的關懷。他決心改變這一現狀,為自己和身邊的人打造一輛真正的家庭用車。2016年,當理想汽車的產品負責人張驍加入時,李想已在白板上勾勒出了增程與純電兩條技術路線,以及5、6、7座三個版本的座椅布局。目標雖已明確,但路徑仍需探索。
在理想ONE的產品定義過程中,李想展現出了對“用戶是誰”的極致聚焦。他果斷砍掉了純電版和五座版本,將核心用戶精確定位為有孩子的家庭。這一決策大大提升了團隊內部的決策效率,并形成了理想汽車的第一套公司級方法論——“四步法”。通過明確用戶、用戶需求、組織需求和目標,再拆解成關鍵結果和工作計劃,這一方法成為了團隊解決分歧、統一方向的基石。
然而,在理想ONE的研發過程中,最富爭議的決策莫過于增程技術路線的選擇。這一決定不僅遭遇了內部工程師的疑慮,還受到了資本市場的冷遇。但李想堅持認為,純電無法解決長途出行的里程焦慮,尤其是攜老扶幼時。他摒棄了行業常見的“應付法規”的做法,堅持采用大電池包,實現城市日常通勤的純電續航,配合增程器消除長途焦慮。這一“城市用電,長途用油”的解決方案,超越了用戶的認知框架,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
在智能座艙的研發上,李想同樣展現出了近乎偏執的專注。他要求團隊實現全車語音(四音區識別),這一要求在當時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團隊沒有退縮,他們投入了一場沒有退路的戰斗,最終使理想成為全球首家量產四區語音能力的車企。這一創新不僅提升了用戶的駕駛體驗,也進一步鞏固了理想汽車在智能汽車領域的領先地位。
隨著理想汽車的不斷發展,李想開始更多地放權,團隊共創的力量逐漸顯現。在理想L9的研發過程中,李想選擇了相信設計師的專業審美,這一選擇帶來了突破性的前臉設計。同時,團隊在面對工藝要求極高的星環燈和遮陽簾電動化等難題時,也展現出了不屈不撓的精神。他們堅持派人赴德采購設備,捍衛了設計的完整性;工程師們則通過不懈努力,實現了電動遮陽簾的控制。
然而,挑戰極限之路并非坦途。理想汽車在純電旗艦MPV——MEGA的推出上遭遇了挫折,銷量低于預期。李想公開承認“掉進了坑里”,并帶領團隊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調整。他們重新校準方向,聚焦用戶價值與健康增長,為純電新賽道上的挑戰做好了準備。
在理想汽車的發展歷程中,李想始終將“用戶價值”作為最高準則。他堅持“全系標配”,反對傳統車企利用選配制造高價差。他相信,智能化時代的核心是平權,通過提升生產、制造、供應鏈效率來彌補不做選配的利潤損失。這一理念貫穿了理想汽車的所有產品,也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贊譽。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不斷變化,李想將理想汽車的戰略重心轉向了人工智能領域。他提出了“基座模型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操作系統+編程語言”的宣言,并投入巨額研發資源,致力于成為全球AI領導者。理想汽車在輔助駕駛和操作系統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為了全球第一家免費開源汽車操作系統的車企。
面對這場豪賭,李想手握千億現金儲備、龐大的輔助駕駛數據護城河以及高端車型的高滲透率等王牌。他以創業者特有的節奏感破解資源分配困局,堅持在0-1階段先造好車活下來,在1-10階段All in AI攻未來。他每周參加數場AI會議,與頂尖外腦激蕩思想,不斷推動理想汽車在AI領域的創新和發展。
李想的創業生涯充滿了挑戰與蛻變。從泡泡網的廢墟到汽車之家的逼宮風暴,再到理想汽車的破局與挫折,他始終堅守著“在命運的驚濤中掌舵,向能力的邊界不斷沖鋒”的信念。他近乎偏執的獨立思考、對“用戶價值”的極致奉行以及將挫折化為養分的深度反思,成為了他不斷前行的動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