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絡上再度泛起“微信公眾號已步入暮年”的論調,這一觀點激起了不少爭議。部分知名大V,一邊享受著公眾號帶來的紅利,一邊卻對平臺現狀表達不滿,這種做法引發了廣泛討論。
對于微信公眾號未來的悲觀預測,首當其沖的指責對象是算法機制。批評者聲稱,算法剝奪了創作者對內容的控制權。然而,回顧微博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大V在積累大量粉絲后,往往轉向過度商業化,導致內容質量下滑,新人難以嶄露頭角。雷軍曾言:“傳承需老人,創新靠新人。”算法機制的引入,正是為了平衡老用戶的壟斷地位,給予新興創作者更多機會。算法如同公正的裁判,不關注創作者的身份,只評判內容的質量。
有觀點指出微信公眾號內容因專注于垂直領域而趨于同質化。然而,這種看法忽略了專業化的重要性。在有限的時間內,專注于某一領域能夠產出更有深度和價值的內容。正如醫學和工程領域的專業分工,內容創作同樣需要專業化。同時,追逐熱點也是內容創作中的常見現象,這是滿足受眾需求、防止誤導信息的必要手段。
面對微信公眾號用戶流失的論調,批評者往往將責任歸咎于平臺本身。然而,這忽視了內容消費形式的時代變遷。短視頻和音頻的興起,如同電視取代報紙一樣,是自然發生的媒體變革。創作者若未能跟上這一趨勢,將責任歸咎于平臺,無異于抱怨地球缺乏引力。適應變化,而非懷念過去,才是成功創作者應有的態度。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內容平臺間的融合趨勢日益明顯。例如,原本依賴算法的今日頭條引入了粉絲機制,而微博則開始采用算法推薦。這種變化反映了平臺在尋求創新、打破僵化機制的努力。這是商業進化的正常現象,而非某種陰謀。
微信公眾號作為中文互聯網的重要內容平臺,每天都在產生大量優質內容,并見證著新創作者的成長。那些真正致力于內容創作的個人或團隊,從未抱怨平臺限制,而是專注于創作和與讀者的互動。相比之下,那些停滯不前、依賴過往成就的創作者,在面臨變革時往往顯得手足無措。
微信公眾號并未走向終結,而是處于一個不斷演變和適應的過程中。那些關于其衰落的論調,更多是一種販賣焦慮的營銷手段,旨在制造恐慌并推銷特定觀點。然而,現實是,每天都有無數優質內容在這里誕生,每天都有新的創作者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適應者生存是不變的真理。對于創作者而言,重要的是不斷適應新環境,探索新的創作方式和傳播渠道,而不是沉溺于對過去的懷念或對平臺的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