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銀川市近期迎來了一場數字革命,一個集地理空間數據融合、三維場景應用與智慧治理于一體的數字孿生項目在這里落地生根。該項目通過云渲染和AI技術,為銀川市打造了一個云端上的“數字鏡像”,使得城市治理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智慧大腦”。
走進銀川市勘察測繪院的監控中心,一個巨大的屏幕上展示著整個城市的三維模型。從賀蘭山的巍峨輪廓,到市中心商場的璀璨燈火,再到街道旁每一棵栩栩如生的行道樹,都按照1:1的比例被精準地復刻進了電腦。這個歷時一年精心打造的“數字銀川”,采用了先進的“1+3+N”建設模式,其中1個核心平臺如同城市的中樞神經系統,集成了孿生底板、應用場景和基礎軟件三大體系。
項目負責人董軍介紹,過去查詢模型信息需要復雜的命令行操作,而現在只需在平臺上簡單拖拽模型,就能實時顯示其屬性信息。這一平臺通過分級建模實現了全尺度覆蓋,構建了一套獨特的“金字塔式”架構。從L1級的宏觀全域地形展示,到L2級的城區規劃聚焦,再到L3級的精細小區綠化,直至L4級的單體建筑室內管線查看,讓城市管理者能夠既“高瞻遠矚”,又“明察秋毫”,精準掌握城市的每一個細節。
在數據處理方面,傳統三維模型數據量龐大,給數據處理帶來了巨大挑戰。然而,借助AI智能建模技術,這一難題得到了有效解決。董軍指著屏幕說,早期1平方公里的模型數據可能占滿整個服務器,而現在系統能夠自動識別提取建筑、道路等要素,數據共享效率提升了80%,傳統傾斜模型數據量被壓縮了90%以上,支持百萬級模型的流暢渲染。
AI智能建模技術不僅降低了40%的建設成本,還將模型輕量化壓縮了70%的存儲空間,支持百平方公里場景以40幀/秒的速度流暢運行,為數據開辟了“高速公路”。董軍表示,即便同時調用上千路監控視頻,畫面延遲也能精準控制在0.5秒以內,極大地提高了數據處理的效率和準確性。
這套系統還有一個令人矚目的亮點——全流程國產化。從無人機采集數據到建模算法,再到運行服務器,全部采用了自主技術。其中,一些創新點尤為突出:自動“畫”建筑節省了大量人力,動態模擬車流如同觀看動畫電影般流暢,多源數據融合如同拼積木般靈活,監控與模型疊加的誤差小于0.5米。
在三維不動產場景中,金鳳區悅海天潤府小區試點了“數字房源”。董軍演示道,每個戶型都與實際房源精準掛接,面積、朝向等信息一點即得。購房者無需親臨現場,只需在手機上就能“走進”任意一套房源。而智慧招商功能則如同一場“城市建設游戲”,投資者可以直觀看到地塊周邊的學校、公園等配套設施,還能模擬不同規劃方案的效果,為投資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展望未來,銀川市勘察測繪院將依托項目一期的成果,縱向拓展低空立體空間測繪,構建地上地下全要素數字化映射。同時,該項目還將橫向延伸至農業、水利、社會治理等領域,嵌入低空經濟場景,推進平臺與“城市大腦”的深度融合。這將使城市治理從“被動響應”向“主動智能”升級,為銀川市的未來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