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樓上安安
導語:“過去10年辭退20多個VP,現在繼續干。”
蔚來26位副總之一,一個芯片圈的清華博士、教授、公司創始人、前賽靈思實驗室主任,現蔚來汽車技術規劃首席專家、助理副總裁的胡成臣,在6月的最后一天在社交平臺上發了條消息,"畢業了,江湖再見。"
26個副總裁的焦慮
比亞迪12個副總裁管理著近100萬員工,而員工總數還不到3萬的蔚來,有26個副總裁。
平均下來,蔚來每個副總裁管理的人數只有比亞迪的1/30。
你說厲不厲害?
這種"互聯網化"的組織架構,在燒錢擴張期還能維持,但到了精細化運營階段,就成了明顯的負擔。
李斌最近的幾次內部講話,話已經說得很重了。
“能不花的錢一分都不花。”
“副總裁能合并的就合并。”
“過去10年辭退20多個VP,現在繼續干。”
李斌為什么這么急?換電站運維月耗5億、研發投入月均數億,還有龐大的高管薪資成本...
400多億的現金能燒幾個月?
26個副總,真正能創造核心價值的有幾個?胡成臣算一個,那些分管用戶關系、服務運營的其他人呢?
耐人尋味的離職時機
今年4月,蔚來自研的5nm車規級智駕芯片"神璣NX9031"量產,神璣芯片性能對標四顆英偉達Orin X,處理延時低于5ms,讓蔚來的智能駕駛系統迭代周期有望從"年"縮短到"季度級"。
胡成臣為什么選擇這個節點離開?
是胡成臣的使命已經完成,芯片項目進入商業化階段,不再需要他這樣的技術攻堅者了?
還是李斌對蔚來內部的組織調整,讓胡成臣這種技術型高管感受到壓力?
或者是胡成臣要跳槽?要自己創業?
我個人傾向于第二種可能。
李斌現在推動的CBU(Cell Business Unit)經營機制,強調的是成本控制和投資回報率。
就算你是技術部門也要把經濟賬算明白,但研發這個事兒,你說要控制成本,你花了大成本研發出一項市場上遙遙領先、獨一無二的新技術,就能馬上落地產生營收嗎?
加上現在蔚來整體上從早期的"用戶至上"到現在已經慢慢變為更加務實的商業導向。
這種企業價值觀的轉變,對于作為技術人員的胡成臣來說,意味著在蔚來很難再大施拳腳了。
如果你是胡成臣,花了四年時間搞出一顆世界級的芯片,結果公司開始算成本賬,你會怎么想?
李斌的兩難
如果你是李斌,面對蔚來這么大一個攤子,怎么在控制成本和留住人才之間找到平衡?
26個副總裁確實顯得冗余,但胡成臣這類核心技術人員,也很難用成本去衡量。
但是,研發芯片是燒錢活,短期回報極低。就算“神璣”再牛,也要2-3代之后才能在市場上打出差異化。
現在來看,芯片項目已經完成“階段性勝利”了,量產上線,團隊穩定,短期沒有新瓶頸。
現在誰來,都是“運維式繼任”,不是“開荒牛”。胡成臣很可能是蔚來自我變革中的第一個“顯眼包”。
從"用戶企業"轉向"經營企業"沒有問題,問題在于如何轉。
一刀切用成本邏輯來衡量所有事情,切對了病灶還好,切到了大動脈咋整?
IBM轉型成功是個很好的案例,同樣轉型失敗的諾基亞也是個很好的警醒,如何在保持技術優勢的同時控制成本?如何在精簡組織的同時留住核心人才?如何在商業化轉型中不丟失創新基因?
說到底蔚來要搞清楚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什么,是用戶運營,還是技術創新,搞清楚這一點是李斌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如果為了節省成本而丟失了核心競爭力,那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江湖還是那個江湖
胡成臣說"江湖再見",但江湖還是那個江湖。
無論汽車行業如何發展,技術永遠稀缺,人才永遠是核心競爭力,蔚來可以有26個副總裁,但不能沒有胡成臣這樣的技術大神。
胡成臣去哪兒沒人知道,但一個“做過芯片+懂智能駕駛+能帶隊+干成項目”的技術性人才,哪個車企不喜歡。
希望胡成臣不是被“卸磨殺驢”,而是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主動說再見。
這樣他贏了,蔚來也贏了。
但我也想提醒蔚來一句話,不是所有的畢業都值得慶祝。
#蔚來 #管理 #李斌 #芯片 #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