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的一次重磅動作中,小米CEO雷軍親自站臺,為一款看似尋常卻暗藏玄機的產品揭開了神秘面紗——小米首款AI眼鏡。這款產品的問世,不僅將AI眼鏡這一略顯小眾的品類推向了大眾視野,更是在科技愛好者中掀起了一股討論熱潮。
據線下探訪,上海小米門店內,這款發布不到一周的AI眼鏡已近乎售罄,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雷軍在發布會上信心滿滿地表示,小米AI眼鏡不僅是面向未來的個人智能設備,更是隨身攜帶的AI入口,這一觀點也得到了業內諸多參與者的共鳴。
這款眼鏡集拍照、錄像、問答、翻譯等多種功能于一身,支持10種語言的同聲傳譯和多模態百科問答,甚至還能實現視覺掃碼支付,跨設備、跨應用的相機協同,以及第三方App的第一人稱視頻通話和直播功能。設計上,它采用了半透明的科技感外觀,提供黑色、玳瑁棕和鸚鵡綠三種顏色選擇,配備獨立Type-C接口,支持邊用邊充,便捷性十足。
價格方面,小米AI眼鏡分為標準版和電致變色版,前者售價為1999元,后者中的單色和彩色電致變色版則分別為2699元和2999元。在享受國家補貼后,標準版的起售價更是低至1695元,性價比凸顯。
然而,小米AI眼鏡并非沒有短板。其重量達到了40克,若再配上近視鏡片,負擔將進一步加重。若家中智能家居全部采用小米品牌,呼喚小愛同學時,可能會引發多設備同時響應的尷尬情況。
對于小米AI眼鏡的實用性,有觀點認為,它更像是一款具備社交屬性的“玩具”,便攜性雖強,但無論是作為耳機、運動相機還是語音助手,都顯得不夠專業,難以打動最廣泛的消費者群體。盡管如此,小米仍毅然決然地踏入了智能眼鏡這一賽道,或許是為了展示其綜合實力,更或許是為了在未來新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事實上,整個智能眼鏡行業都面臨著大眾使用場景有限的挑戰。無論是拍攝、錄音還是演講提詞,現有產品更多地解決的是用戶的“癢點”,而非“痛點”。如何讓消費者信服“你真的需要一副AI眼鏡”,仍是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畢竟,長時間佩戴的舒適度問題也不容忽視。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AI眼鏡在未來三到五年內的發展前景依然樂觀。或許在用戶不斷“玩”的過程中,就能意外發現打開新場景的機會。例如,對于視障人群來說,一款能夠智能識別前方障礙物、通過語音交互提示并具備導航功能的AI眼鏡,或許比導盲犬更具性價比和實用性。這樣的腦洞大開并非無稽之談,而是基于現有技術的合理想象。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小米AI眼鏡的發布無疑為行業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盡管它并非盡善盡美,但正是這些嘗試和探索,推動著科技不斷向前發展,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