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的新能源汽車補電站內迎來了一項創新技術,一種能夠“賺錢”的新型電樁首次亮相。這一創新設備允許電動汽車車主將車輛富余的電能反向輸送至電網,車主可以實時獲得收益,每度電可兌換0.5元人民幣。
在民府路上的一座充電站,記者觀察到許多車主利用午休時間前來體驗這一新功能。看到宣傳海報上每度電都有返現的提示,不少車主表現出濃厚興趣,準備嘗試這一新鮮事物。
一位新能源車車主表示:“如果家里裝有太陽能充電樁和光伏板,電能充足后再來這里放電,或許能賺取一些利差。”另一位出租車司機則驚嘆:“我開了這么久的新能源車,從來沒見過可以放電的充電樁,這真是頭一次碰到。”
操作這種新型電樁的過程并不復雜,與常規充電流程相似。車主只需從電樁上取下接頭連接到車輛,然后通過手機APP選擇放電功能即可。據初步數據顯示,這款電樁的放電效率最高可達70千瓦時,意味著車主只需放電10分鐘,就能獲得接近6元的收益。
運營方介紹,設置充放電一體電樁的主要目的是在用電高峰期通過價格杠桿緩解電網負荷。車網互動技術讓電動汽車變身“移動充電寶”,既能從電網充電,也能向電網輸電。這一創新不僅為車主提供了額外的收益渠道,降低了用車成本,同時也對電網的穩定運行和電力平衡起到了積極作用,進一步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
今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公布了首批車網互動規模化應用試點名單,包括上海在內的9個城市和30個項目入選。截至2024年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達3140萬輛,充電基礎設施總量達到1281.8萬臺,充電運營商超過1萬家。新能源汽車參與車網互動的前景十分廣闊。
對于普通車主而言,通過V2G技術向電網輸電不僅能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還能降低充電成本。試點地區將全面執行充電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引導車主在低谷時段充電,進一步降低充電費用。據了解,上海居民個人充電樁在波谷時段的電價約為每度0.33元,而在尖峰時段放電的收益則更高,每度電的利差接近1元。
這一創新技術的推出,標志著我國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電網領域取得了新的進展,為車主和電網帶來了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