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任雪蕓
關于小米首款SUV小米YU7的價格,在正式發布前有多個被猜測的版本。小米集團CEO雷軍、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和小米聯合創始人、副董事林斌曾針對小米YU7價格多次表態。
盧偉冰在直播時表示,小米YU7和大家想得不一樣,YU7標準版就比SU7 Pro的配置還要高,“這次價格不會便宜,我們要卷產品,卷技術,卷用戶價值。”與此同時,有網友在林斌的評論區提議 “25.59 萬”,林斌直接回復 “不行”。雷軍隨后也在社交平臺間接表態,暗示 YU7 標準版與 SU7 標準版的價差不會僅為2萬-3萬元。
直到6月26日,小米YU7價格正式揭曉,其標準版售價25.35萬元,Pro版售價27.99萬元,Max版售價則來到了32.99萬元。一位汽車產業人士表示,這個價格符合預期,小米常以 “配置碾壓同級產品后,價格再下探1萬-2萬元” 的策略切入市場。
而在SUV市場里,特斯拉Model Y以2024年全球109萬輛、中國市場48萬輛的銷量霸榜,小米選擇用最直接的方式發起挑戰,YU7標準版25.35萬元定價,恰好比Model Y的26.35萬元起售價低1萬元。
市場反饋迅速印證了這一策略的沖擊力:小米汽車官微數據顯示,YU7開啟預訂后3分鐘大定突破20萬臺,1小時達28.9萬臺。
發布會上,雷軍拿小米YU7與Model Y進行了全面對比,當小米Yu 7切入Model Y的價格腹地,這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新舊勢力交鋒,究竟會改寫怎樣的競爭格局?
首小時銷量追平Model Y,25萬級SUV市場格局生變
SUV市場的競爭態勢正持續升溫。乘聯會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國內SUV市場總零售量達250.1萬輛,同比增幅4.7%。
從車型布局看,2024年SUV在售車型數量已達371款,較轎車多出153款;而2025年市場內卷進一步加劇,月銷破萬的爆款SUV數量從2024年同期的18款激增至27款,折射出頭部車型在細分市場的爭奪已進入白熱化階段。
小米YU7所在的價格區間里,有Model Y、極氪7X、阿維塔07、全新智己LS6、智界R7、理想L6、樂道L60,以及即將上市的理想i6等車型扎堆競爭。
而就在6月26日上午,距離小米YU7正式發布僅剩數小時,智界汽車突然宣布全系降價:現金直補2萬元,6月27日起下訂還可享至高6萬元購車權益,其中,智界R7增程版售價降至22.98萬-29.98萬元;智界R7純電版售價降至23.98萬-31.98萬元。
這一極具針對性的價格策略,無疑是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向即將入局的小米YU7發起的首輪攻勢,也預示著該價格區間的車型競爭將愈發激烈。
但盡管智界汽車率先以降價發起攻勢,在發布會上,雷軍卻將焦點鎖定特斯拉Model Y。他從續航、電池容量、零百加速、車內空間到充電效率,逐項對比小米YU7與Model Y的性能參數。
其實,早在小米 SU7 時期,雷軍就已將特斯拉鎖定為對標對象。乘聯會數據顯示,這款 2024年4月開啟交付的車型,截至2025年4月累計銷量達24萬輛,超越同期Model 3 的市場表現。進入2025年,小米SU7月均銷量穩定在2.6萬輛以上,持續領跑20萬元以上純電轎車細分市場。
這種“對標特斯拉”的市場路徑,在小米YU7與 Model Y的較量中再次顯現。
據中汽數研數據,4月Model Y在中國的銷量為19984輛,同比下滑24.2%。2025年5月,Model Y在中國的銷量提升為24770輛。而剛剛上市的小米YU7,僅用一小時的時間,就在訂單量上追平了Model Y。
對此,一位特斯拉銷售向透露,目前品牌尚未針對小米YU7推出專項優惠策略。但他表示,的確有不少消費者主動對比兩款車型,“一些關注智能化配置的用戶,明顯更傾向小米”。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特斯拉 Model Y憑借品牌和三電技術積累,仍會占據著細分市場的基本盤,小米YU7短期內更可能對同價位其他新勢力車型形成直接沖擊,會率先分流那些原本考慮其他新勢力品牌的消費者。
YU7訂單爆發,或改寫小米汽車全年銷量軌跡
發布會當天,一位有意購買小米YU7 的消費者點開直播,并在信息卡上留下了電話。不到10分鐘,他就接到了小米銷售的來電,對方熱情邀請:“明天下午方便到店看車嗎?” 還特別提醒別在APP上下單,“門店鎖定更清楚。”
然而發布會結束后,這位消費者遲遲沒收到銷售的微信好友申請,后續溝通也因此陷入停滯。與之對應的是,小米YU7在1小時的大定突破28.9萬臺。
1小時,28.9萬臺是什么概念?
對比小米SU7的市場表現,其上市24小時大定訂單為88898 臺,而YU7僅用一小時就實現了這一數字的三倍突破。
橫向對比新勢力陣營,2024年蔚來全年銷量22.19萬臺、小鵬交付量剛超19萬臺,即便全年銷量破50萬臺的理想汽車,月均銷量也僅4萬余臺。這意味著YU7單小時的“大定”訂單量,已超過蔚來、小鵬全年銷量的1.2倍,幾乎等同于理想汽車近7個月的銷量總和。
YU7首小時28.9萬的大定成績,不僅刷新了小米汽車的歷史紀錄,更在終端市場掀起連鎖反應。上市次日,北京石景山喜隆多小米門店客流量較平日激增數倍,銷售直言當天試駕已全部約滿,需提前預約。
在雷軍對YU7的銷量預期中,“超越去年SU7”是基礎目標。但從商業邏輯出發,YU7的銷量表現直接關系小米汽車全年35萬輛目標的達成。
目前小米汽車三款車型中,起售價52.99萬的SU7 Ultra因高端定位難以走量,而21.59萬-29.99萬的SU7系列與25.35萬起的YU7系列構成主力矩陣。
據小米財報,2025年Q1,小米SU7系列交付新車75869輛。同時小米汽車官宣,今年4月和5月,小米汽車單月交付量都超過28000臺。也就是說其前5月累計交付超過13萬輛。若按此增速,SU7系列全年可貢獻約30萬輛銷量。
而YU7首小時28.9萬的訂單量,若僅按30%轉化率計算,單款車型將能夠貢獻8萬-9萬輛銷量,兩者疊加將輕松突破35萬輛目標。
同時,“轎車+SUV”的雙車驅動模式,也會成為下一個階段小米汽車沖刺銷量目標的關鍵戰略,YU7與SU7的協同表現,直接決定了小米汽車能否在首個完整銷售年達成目標。
從商業閉環角度來看,小米汽車的盈利進程也與銷量目標緊密相連。
在6月初的小米投資者大會上表示,雷軍稱小米汽車業務預計在今年第三至第四季度實現盈利。對比今年一季度財報,小米汽車虧損的確在逐步收窄。從2024年二季度的18億元一路收窄至今年一季度的5億元。而SU7與YU7的規模效應拉起后,這種盈利進程可能進一步加速
交付,依舊是關鍵一役
小米汽車不缺少需求,但當前面臨的關鍵挑戰在于供給端的產能瓶頸。
“鎖單時間在前兩分鐘的,有可能今年能提車”,一位小米汽車銷售稱,但他也表示,這只是預估時間。一位在預定開啟后一分鐘左右鎖單的消費者稱,其APP顯示YU7訂單的交付預測周期為17周-22周。
產能數據更直觀地反映出交付壓力。盡管小米SU7上市已超一年,當前下單仍需等待約 8 個月。從一期工廠5月交付2.8萬臺的產能推算,SU7 在手訂單已超20萬輛。而YU7上市僅3分鐘便鎖定12.2萬輛訂單,兩者疊加,小米汽車目前面臨至少35萬輛的交付壓力。
根據規劃,小米二期工廠將于今年6月竣工,隨后需完成小米內部驗收及當地住建局核驗備案等流程,預計7-8月正式投產。兩座工廠投產后,合計額定年產能將達30萬輛。
從產能釋放節奏看,在不實行三班倒生產的狀態下,一期工廠現有產能基礎上疊加二期工廠產能爬坡,小米汽車當前超35萬輛的在手訂單,預計需約一年時間才能完成交付。
一位小米銷售表示,“因為熱度太高,YU7的交付周期可能會更長。”值得注意的是,交付周期問題并非首次出現,去年SU7剛開始交付時,交付周期就已沖至10個月左右,一度導致大量用戶退訂,甚至直接轉投可提現車的特斯拉及其他品牌。
一位訂購YU7的消費者向透露,其尚未完成鎖單流程,但已收到其他車企銷售的承諾,若選擇購買該品牌車型,可獲得5000元定金補貼,用于覆蓋鎖定小米訂單可能產生的損失。
面對持續高企的訂單量,小米也的確在通過產能擴張破局。6月19日,小米景曦科技有限公司以 6.35 億元競得北京亦莊新城 48.51 萬平方米工業用地,該地塊緊鄰小米汽車二期工程,且由小米智能技術有限公司 100% 持股,明確與汽車業務相關。
對比可知,小米汽車一期工廠占地 71.8 萬平方米、年產能 15 萬輛,二期同樣規劃 15 萬輛產能并將于 6 月中旬竣工,而三期 48.51 萬平方米用地雖面積略小,但在協同效應下年產能預計可觀。
無論如何,眼下的小米YU7已經爆單,能否破解交付困局,已成為小米汽車在智能電動車賽道的關鍵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