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去年被銷售的話術(shù)深深吸引,那句“電車一年能省1萬油錢”讓他下定決心,斥資20萬購入了一輛新能源車。然而,近日他卻向我大吐苦水,稱考慮到更換電池的高昂費用,自己實際上虧了不少。
老王的遭遇并非孤例。新能源車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節(jié)省燃油費用,但實際上卻隱藏著不少不為人知的開銷。特別是電池問題,成為許多車主心中的痛。新車開兩年后,續(xù)航能力便會下降15%,四年后更是面臨更換電池的挑戰(zhàn),而一塊電池的價格高達7至8萬。相比之下,同價位的燃油車發(fā)動機能夠承受20萬公里的行駛里程,即便更換兩次發(fā)動機,費用也遠低于更換電車電池。
在二手車市場,新能源車的境遇更為慘淡。五年前價值20萬的電車,如今即使降價至3萬也無人問津,而同期的凱美瑞車型仍能賣出8萬的高價。這一對比,無疑讓許多曾經(jīng)對新能源車充滿期待的車主感到失望。
充電問題也是許多電車車主心中的痛。老李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住在一個老舊小區(qū),每晚都需要開車三公里去搶充電樁。冬天時,他甚至在零下十度的寒風中,在車里瑟瑟發(fā)抖地等待充電。他自嘲道:“省那點錢,還不如多買條秋褲呢!”對于沒有家庭充電樁的電車車主來說,所謂的省錢實際上只是一個美好的幻想。
有人曾仔細算過一筆賬:在20萬的預(yù)算下,電車8年的總開支為26萬,而燃油車則為30萬。從表面上看,電車似乎節(jié)省了4萬。然而,這并沒有將更換電池的8萬費用計算在內(nèi),也沒有考慮到冬天因續(xù)航不足而被迫打車的費用,更沒有將時間成本納入考量。在充電樁前排隊等待的一個小時,其價值遠遠超過了加油五分鐘所帶來的便利。
當然,油車車主也無需幸災(zāi)樂禍。在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和北京,燃油車牌的獲取成本高昂。上海的一塊燃油車牌拍賣價高達10萬,足夠購買半臺車;而在北京,搖號中簽的難度堪比中彩票。在這些城市中,電車的免費綠牌無疑成為了一個巨大的誘惑。
歸根結(jié)底,是否省錢并不取決于車輛本身,而是取決于車主的實際情況。對于那些擁有家庭充電樁、較少跑長途、且計劃長期使用電車的車主來說,他們或許能夠笑到最后。然而,對于那些居住在老舊小區(qū)、經(jīng)常需要跑高速、或者計劃在短期內(nèi)更換車輛的車主來說,燃油車仍然是一個更為務(wù)實的選擇。因此,在銷售向你鼓吹電車的省油優(yōu)勢時,不妨多問一句:“電池多少錢?”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會讓你感到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