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汽車巨頭BBA(奔馳、寶馬、奧迪)紛紛調整其電動化戰略,這一舉動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盡管車企進行戰略調整并不罕見,但BBA在距離2030年、2033年還有數年之遙時就顯得信心不足,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討。
在接受外媒采訪時,奧迪全球CEO高德諾強調了保持靈活性的重要性。然而,僅憑“靈活性”一詞似乎難以完全解釋BBA的戰略調整。從時間線上來看,BBA在2021年前后宣布了全面電動化戰略,當時全球電動車市場正處于蓬勃發展期。
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650.14萬輛,同比增長108%,滲透率達到10.2%。其中,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新能源汽車銷量接近300萬輛,滲透率高達13.77%。這一趨勢無疑對BBA等傳統燃油車巨頭構成了挑戰,因為新能源車的熱銷意味著燃油車市場的份額正在被蠶食。
面對這一形勢,BBA不得不重新審視其在中國市場的戰略。中國作為BBA的全球最大市場,其戰略調整自然要以中國市場的發展為導向。回顧過去幾年,中國新能源市場確實沒有辜負BBA的期待,銷量持續快速增長。
然而,BBA在電動化轉型過程中卻遭遇了不小的挑戰。盡管它們按照市場趨勢制定了發展戰略,但在燃油車市場順風順水的經驗并未能在新能源市場復制。高端新能源車的市場規模相對較小,且競爭異常激烈。BBA推出的新能源車型,如奔馳EQ系列、寶馬i系列等,在中國市場表現平平,甚至被一些自主品牌超越。
BBA的新能源車還存在一些質量問題,如“油改電”、車機系統落后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市場競爭力。與此同時,隨著國內電動車補貼退坡,市場競爭轉向“價格戰”,BBA的新能源車也不得不降價銷售。然而,由于成本控制不及自主品牌,BBA的新能源車不僅未能實現盈利,反而因降價而顯得“廉價”。
除了中國市場外,BBA在全球其他市場也面臨著類似的挑戰。歐洲市場雖然被視為新能源車的熱土,但現實卻與預期有所出入。數據顯示,2024年歐洲市場電動車銷售量同比下降5.9%,市場份額并不高。隨著歐洲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新能源銷量更是暴跌。在美國市場,BBA的電動車同樣賣不動,特斯拉等本土品牌占據了主導地位。
面對這些挑戰,BBA選擇延緩停售燃油車的計劃,這并非開“倒車”,而是對市場規律的理性回應。畢竟,電動車雖然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目前全球市場在消費趨勢、充電基礎設施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BBA需要更加謹慎地考慮其電動化轉型的步伐。
如今,隨著政策對燃油車的友好態度逐漸顯現,如歐盟放寬2035年禁售燃油車政策等,BBA有了更多理由延長燃油車生產銷售計劃。畢竟,在當前市場環境下,燃油車仍然是賺錢的大頭。對于BBA來說,承認電動化轉型的不到位并非易事,因此它們選擇順水推舟,繼續深耕燃油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