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浦區,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盛宴悄然拉開帷幕,近十位來自中國航天領域的杰出科學家、學者及功臣,走進了當地中小學校園,作為“百場科學家進校園、進社區”系列活動的先鋒,他們為孩子們點亮了探索宇宙的火花。
從精密作業的太空機械臂,到AI算法賦能的星際探索,再到穿越光年傳遞信號的衛星,航天科技的每一次飛躍,都在拉近人與宇宙的距離。在科學家們的引領下,學生們不僅回望了航天事業的輝煌歷程,更對未來的星際之旅充滿了無限遐想。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的梁斌教授,以機械臂技術為窗口,向師生們展示了太空機器人的奧秘。從仿生關節的精密配合,到實時數據可視化的技術突破,每一環節都讓學生們感受到了中國航天在關鍵技術領域的強大實力。
而清華大學智能綠色車輛與交通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孫鵬教授,則分享了從南極到火星的探險故事,從“雪龍”號到“祝融號”,科研人員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精神,深深觸動了在場每一位學生。
張玉花女士,作為中國宇航學會的高級會員,以《嫦娥六號月背之旅》為題,生動講述了中國航天人在技術封鎖下的艱難起步,以及突破重重難關實現月球背面采樣的壯舉。她的故事,讓航天精神變得鮮活而具體。
航天科普專家吳杰,從中國古老的傳說講起,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航空與航天的區別,并帶領學生們回顧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輝煌歷程。當講到“神舟”飛天、“天宮”空間站建設時,學生們的臉上洋溢著自豪與驕傲。
北京理工大學的陶然教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了傅里葉變換,引導學生們從身邊現象出發,探尋信號處理的奧秘。原本晦澀難懂的知識,在陶教授的講解下變得生動有趣。
本次活動得到了中國航天基金會與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的大力支持,不僅為楊浦青少年搭建了與航天科學家面對面交流的平臺,更讓航天精神如春風化雨般深入學生們的心田。在科學家們的啟迪下,學生們對前沿科技充滿了好奇與渴望,他們的每一次提問、每一次討論,都閃耀著探索未知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