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蕪湖海螺水泥廠的2號產線上,一個巨大的鋼鐵圓筒緩緩旋轉,這是水泥生產的“心臟”——回轉窯。熱浪與石粉在其中交融,最終煉制成城市建設的基石——水泥熟料。然而,在這看似傳統的工業場景中,一場由人工智能引領的綠色革命正在悄然發生。
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和工業固廢,這些曾經的廢棄物,如今在AI技術的助力下,被轉化為水泥生產的替代燃料和原料。這一變革不僅顯著降低了碳排放和生產成本,減少了環境污染,更將水泥廠轉變為了綠色轉型的典范。這一切的背后,離不開華為盤古大模型的強大支持。
華為盤古大模型的應用,使得海螺水泥能夠動態優化“窯爐工藝”,在提升固廢摻比的同時,確保了產品質量的穩定。這家全球最大的水泥企業之一,正邁向智能化與低碳化的全新發展階段。而盤古大模型的足跡,遠不止于此。
在華為開發者大會2025上,華為常務董事、華為云計算CEO張平安宣布,盤古大模型已廣泛應用于30多個行業、500多個場景。從工業到政務,從金融到農業,中國AI正深度融入實體經濟,激發前所未有的新活力。
特別是在工業領域,盤古大模型的落地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與寶武集團合作打造的高爐大模型,解決了爐內溫度不可測的難題,每天節省燃料達20噸。而在海螺水泥、湘鋼和中國鋁業等企業的應用中,盤古大模型更是助力企業實現了工藝優化、效率提升和節能減排的多重目標。
不僅如此,在AI for Science這一國家戰略領域,盤古大模型也展現出了強大的潛力。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打造的農業科學發現大模型,通過海量專業文獻和跨物種多組學數據的增訓,實現了從基因解析到育種設計的全流程決策優化。這一成果不僅提升了育種效率,更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汽車行業同樣是AI深度重構的產業之一。廣汽集團與華為云合作,依托盤古多模態大模型,實現了2D視頻與3D點云的像素級融合,為端到端模型提供了高效支撐。這一成果不僅提升了智能駕駛系統的性能,更為汽車行業的智能化轉型樹立了標桿。
然而,AI在產業落地的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麥肯錫的調研顯示,盡管78%的公司已在至少一個職能中應用AI,但僅有1%認為AI已深度嵌入核心流程并創造實質價值。這背后,除了技術挑戰外,更涉及到組織、業務流程的重構和變革。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華為云在開發者大會上公布了圍繞算力、盤古大模型的全棧創新。其中,CloudMatrix 384超節點新一代昇騰AI云服務的上線,標志著AI基礎設施從“以App為中心”的多租戶架構向“以模型為核心”的混合部署轉變。這一轉變不僅提升了AI應用的性能和效率,更為大模型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盤古大模型5.5的發布,更是將AI的應用推向了新的高度。這一模型家族涵蓋了NLP、多模態、預測、科學計算和CV五大基礎模型,全面升級后更加實用和可控。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盤古5.5發布了超大MoE模型“Pangu Ultra”,實現了訓練效率、推理吞吐和模型精度的大幅提升。而在Agent方向,盤古DeepDiver的推出,更是讓大模型在真實互聯網環境中實現了動態調整和可控應用。
隨著國產算力的崛起和本土廠商的快速發展,以華為為代表的廠商正成為新一代AI基礎設施的關鍵力量。昇騰AI云服務客戶數的快速增長,也印證了這一趨勢。未來,隨著AI技術的不斷演進和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盤古大模型將在更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推動中國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高質量方向加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