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汽車領域,一場圍繞自研芯片的競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多家知名車企紛紛宣布涉足芯片研發,標志著行業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特斯拉作為先行者,其下一代全自動駕駛(FSD)芯片AI 5已步入量產階段,據傳算力可高達2500TOPS,這一數字不僅遠超其前代產品AI 4,甚至超越了英偉達目前算力最強的Thor-X芯片。特斯拉的這一突破,預計將在年底前正式啟用,無疑為行業樹立了新的標桿。
與此同時,中國車企也不甘落后。蔚來推出了全球首顆量產5納米智駕芯片神璣NX9031,該芯片隨著蔚來ET9的交付已正式上車,單顆芯片算力達到1000+TOPS,與英偉達Thor X芯片不相上下。小鵬汽車則在6月11日宣布,其全新中型SUV小鵬G7搭載了3顆自研的圖靈AI芯片,綜合算力超過了2200TOPS,展現出強大的技術實力。
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也在近期的投資者大會上透露,小米的汽車芯片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發中,即將面世。理想、零跑等車企也紛紛加入自研芯片的行列,一場影響智能車行業未來的芯片“戰爭”全面爆發。
據不完全統計,自特斯拉自研的第一代自動駕駛芯片HW 3.0量產以來,短短6年間已有8家車企被曝出自研智駕芯片計劃。這些車企包括比亞迪、特斯拉、小米、理想、蔚來、小鵬、零跑等,它們將目光鎖定在自研芯片賽道上,力求在智能車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隨著端到端大模型推動的智能輔助駕駛技術競賽升級,整車廠對高性能大算力芯片的需求日益迫切。為了提升智駕水平,車企們紛紛加快自研芯片的步伐,力求在算力、制程等方面取得突破。例如,英偉達憑借其強大的技術實力,在智駕芯片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其發布的Thor芯片最高算力可達2000TOPS,并已正式上車。
然而,自研芯片并非易事。除了高昂的研發成本外,還需要面臨技術挑戰和市場考驗。為了平衡成本與性能,車企們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一些車企如比亞迪選擇主打自研自供智駕芯片,滿足自身需求后再向外拓展;而另一些車企如蔚來、小鵬則針對中高端市場自研芯片,以解決芯片算力不足帶來的性能問題并降低成本。
在這場芯片競賽中,人才成為了關鍵因素。車企們紛紛加大人才招募力度,爭奪具有英偉達、海思、特斯拉等企業背景的技術大牛。這些人才的加入為車企自研芯片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回顧過去十年,汽車產業智能化浪潮推動了多家車企踏入自研芯片賽道。從特斯拉點燃火種到國產車企全面突圍,自研芯片的崛起見證了中國汽車產業從“拿來主義”到“自主創新”的蛻變。隨著算力成為新的競爭力指標,中國車企正在改寫全球汽車權力的底層代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