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行業一個奇特現象——“零公里二手車”引起了廣泛關注。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一次訪談中揭露了這種行業怪相:新車完成上牌手續后,并未實際交付給消費者,而是直接回流到二手車市場,形成了“新車身份二手價”的交易模式。這類車輛雖然登記在冊,但行駛里程幾乎為零,甚至在部分平臺上,還能見到帶有運輸保護膜的新車。
此現象迅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注意。商務部消費促進司為此召集了多家車企和相關行業機構,共同探討如何整治“零公里二手車”亂象,并引導二手車出口業務健康發展。
“零公里二手車”并非傳統意義上的二手車,而是指那些已完成注冊登記但從未實際交付消費者的新車,行駛里程極低或為零。這些車輛在上完牌照后即被轉手,形成了新車與二手車之間的模糊地帶。在懂車帝、瓜子二手車等平臺上,可以輕松找到這類車輛,部分車型甚至連內飾膜都未撕去。
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二手車市場中,“登記≤3個月、里程≤50公里”的車輛占比高達12.7%,四年間激增7.2個百分點,意味著每八輛二手車中就有一輛是這種“剛上牌即轉手”的準新車。
二手車商透露,“零公里二手車”現象已存在數年,背后既有經銷商的操作,也有廠家的默許。在市場下行時期,為了沖銷量和獲取廠家返點,經銷商會將新車上牌后作為二手車處理。由于新能源車購置稅政策的差異,新能源車比燃油車更易成為“零公里二手車”。
更令人擔憂的是,“零公里二手車”不僅擾亂市場秩序,還成為部分車企美化財報的手段。為了維持官方指導價和銷量數據,車企會將新車批發給經銷商并完成上牌,即便這些車輛最終進入二手車市場,也能在銷量統計上計入“已售”。這種行為掩蓋了市場真實需求,干擾了產業決策。
同時,部分二手車商還利用車輛置換補貼政策套取國家補貼。例如,通過“報廢車置換零公里二手車”的方式,單輛車可獲取1.5萬至2萬元的補貼,嚴重扭曲了政策初衷。
“零公里二手車”不僅在國內市場泛濫,還逐漸滲透到出口市場。俄羅斯、中亞等地成為這類車輛的重要目的地。車商通過將國內新車注冊后,以二手車名義出口,規避關稅壁壘,享受出口退稅政策。這一模式的興起與國內外新能源汽車供需差異密切相關。
面對這一亂象,監管部門已采取行動。商務部消費促進司聯合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東風集團、比亞迪等行業巨頭召開座談會,研究規范措施。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也發布了維護公平競爭秩序的倡議,得到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支持。商務部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積極配合相關部門,加強綜合整治,維護市場秩序。
對于消費者而言,“零公里二手車”雖然看似與新車無異,但可能喪失首任車主專屬權益,如終身質保等。同時,長期停放的車輛可能存在電瓶虧電、輪胎老化等問題。購買時需仔細檢查車輛狀況,確保質量。
“零公里二手車”現象暴露了汽車行業從增量競爭轉向存量博弈時的深層焦慮。價格戰、銷量與利潤的平衡困境,都促使車企采取非常規手段。然而,這種發展模式并非長久之計,汽車行業要實現真正強大,還需將重心轉移到技術創新、產品品質提升和用戶服務優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