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的一句“只買燃油車”言論,在網絡上掀起了軒然大波,這背后折射出的是汽車行業能源路線選擇的深刻分歧。
放眼國際市場,燃油車的地位依然穩固。據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總量攀升至585.9萬輛,同比增長19.3%。其中,燃油車出口量高達457.4萬輛,增幅更是達到了23.5%。這一數據無疑表明,盡管全球汽車行業正朝著電動化轉型邁進,但在新興市場,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由于使用和維護成本相對較低,燃油車仍然是消費者的首選。
盡管在新能源車企如比亞迪的帶動下,新能源車型出口量呈現出顯著增長,但燃油車作為中國汽車出口主力的地位并未動搖。這一現狀反映了燃油車在全球汽車市場中的持續影響力。
崔東樹的言論之所以引發爭議,很大程度上源于燃油車在政策層面遭遇的不平等對待。他多次呼吁“同車同權”,指出燃油車在限購、限行以及高額稅收等方面遭受的不公。乘聯會也已向有關部門提出合并藍綠牌的建議,旨在消除政策歧視,為燃油車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政策差異確實顯而易見。多個城市對燃油車實施分時段限行,而新能源汽車則享受不限行、不限購的特權。在稅收方面,燃油車承擔著高額的消費稅和燃油稅,相比之下,新能源汽車則享有購置稅減免等優惠政策。這些政策差異無疑推動了新能源汽車的普及。
然而,有機構預測,盡管202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有望突破60%,但燃油車仍將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這表明,不同技術路線可能走向融合,而非簡單的替代關系。
從全球視角來看,燃油車在特定領域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在寒冷地區、長途運輸以及特種車輛等場景中,燃油車的續航能力和環境適應性更為出色。而在城市通勤、短途出行等場景中,新能源汽車則展現出更高的經濟性和環保性。因此,中國汽車市場正步入“雙軌并行”的發展階段。
在這一背景下,傳統車企在推出新能源車型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和升級傳統燃油車型。例如,上汽大眾近期推出的限時整車終身質保活動,針對其燃油SUV家族,吸引了廣泛關注。這一舉措表明,傳統車企在油電協同發展方面正積極探索和實踐。
汽車產業的未來并非簡單的淘汰賽,而是一場多元化演進的過程。隨著價格差異的縮小和補能焦慮的緩解,消費者的選擇將更加側重于真實需求。在廣闊的汽車市場中,燃油車與新能源車正攜手并進,共同尋找最適合自身發展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