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場涉及模具企業與大型零配件企業集團的訴訟引起了廣泛關注。這場官司表面上看起來是一起承攬合同糾紛,但背后折射出的是汽車產業鏈中賬期問題的復雜性。
在過去的一周里,整車廠關于縮短至60天賬期的承諾贏得了市場的積極反饋。長久以來,整車廠常被指責為壓榨中小供應商的主要推手,而此次承諾被視為行業改善的第一步。
然而,當深入探究整個產業鏈時,人們發現賬期問題遠比想象中復雜。大型零配件企業,盡管自身也常受到整車廠強勢賬期政策的壓力,卻往往以更長的賬期對待其上游的中小企業,成為這些企業沉重的負擔。
例如,上汽集團控股的華域汽車,作為車身零部件、座椅、電子系統的綜合供應商,其應付款項周轉天數達到了163天。同樣,東風汽車旗下的上市公司東風科技,其應付款項周轉天數更是超過了196天。這些數字背后,是無數中小企業在資金鏈上苦苦掙扎的現實。
值得注意的是,應付款項周轉天數并不等同于合同中規定的賬期,而是實際發生的付款周期的平均值,它反映了企業的付款風格和信用周期。大型零配件企業,如寧德時代,盡管在動力電池領域擁有全球領先的地位,但其應付款項周轉天數也超過了258天,其同行國軒高科、中創新航等的應付款項周轉天數同樣居高不下。
這些大型零配件企業,一方面利用自身強大的對價談判能力向下擠壓中小企業,另一方面則將來自整車廠的壓力加倍轉嫁給這些企業。這種行為不僅損害了中小企業的利益,也破壞了整個產業鏈的健康生態。
要改變這一現狀,整車廠作為杠桿發起者和改革推動者,需要發揮更大的作用。他們不能僅僅停留在承諾縮短賬期的層面,而應該采取實際行動,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公平競爭和健康發展。
同時,公開透明也是重塑產業鏈公平的關鍵。我們鼓勵大企業公開披露其賬期政策,明確宣示其賬期目標。這不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產業信用生態,也是每一筆公平交易背后的應有之義。
超長賬期,看似只是財務安排的一部分,但實則關乎產業生態的良性循環和正當競爭。在這個關鍵時刻,那些體量龐大的零配件企業,是否也應該站出來,為改善賬期問題表明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