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時節,神州大地金黃麥浪翻滾,呈現出一派豐收的景象。在這片廣袤的田野上,科技的力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變著傳統的農耕方式,為古老的農耕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的糧食主產區,智能化的農業機械成為了夏收夏種的主力軍。據統計,今年“三夏”期間,全國投入各類農機具超過1700萬臺套,其中聯合收割機多達80多萬臺,跨區作業的收割機更是超過了20萬臺。這些智能化的農機裝備,不僅大幅提高了作業效率,還實現了精準播種、收割,為糧食豐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河南省焦作沁陽市柏香鎮南王村,種糧大戶萬金虎的1150畝小麥迎來了開鐮收割的時刻。看著收割機在麥田里忙碌作業,萬金虎的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為了確保夏糧應收盡收、應收快收,當地積極組織農機合作社、農機大戶與村組、農戶開展機收作業對接,確保成熟一塊、收獲一塊、播種一塊。
同樣在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22萬畝小麥也進入了全面收割階段。多臺大型聯合收割機在麥田里穿梭作業,收割、脫粒、裝車后的小麥被源源不斷地送進烘干場地進行烘干處理。山東魯供農場有限公司的技術員朱孟浩介紹,烘干機設定在70℃的溫度下,每小時可以烘干30到40噸小麥,烘出來的小麥品質與自然晾曬的一樣,更適合儲存和深加工。
在智能化裝備的助力下,農業生產變得更加高效、精準。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5G+高標準農田指揮調度平臺”為5000畝玉米基地構筑起了“智慧大腦”。通過這個平臺,農戶可以實時掌握農田的總體概況、物聯設備、耕地質量等數據,同時這些信息還會被傳送到“專家庫”,由專家為農戶提供科學指導,提高糧食產量。
而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北斗導航輔助系統下的播種機則宛如“大地寫詩”,精準測算每行間距,確保每畝地密植標準精確。種糧大戶們紛紛表示,現在用上北斗導航播種機,不僅播種得又快又直,還大大節省了人力和時間。
在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湖南省益陽市大通湖區等地,無人化智能裝備也開始悄然登場。無人駕駛收割機、無人巡田機等高科技設備的應用,不僅降低了勞動強度,還提高了作業效率和覆蓋范圍。這些空中與地面的無人化裝備協同發力,正逐步勾勒著農業生產的未來圖景。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正迎來前所未有的變革。智能化的農業機械、精準化的調度管理、無人化的作業模式……這些新技術、新裝備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還為糧食豐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科技的力量正在書寫著新的農耕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