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汽車產業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供應鏈挑戰,而這場挑戰的焦點,竟是看似不起眼的稀土元素。隨著中國對七種關鍵稀土元素的出口審批趨嚴,一系列連鎖反應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蔓延,多家國際汽車巨頭相繼遭遇生產困境。
在資本市場,稀土板塊異軍突起,成為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中科磁業、北礦科技等個股連續漲停,北方稀土、銀河磁體等多只稀土概念股也紛紛跟漲。稀土的價值,在這場風波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顯。
6月6日,日本鈴木汽車宣布,因來自中國的含稀土關鍵零部件短缺,其暢銷車型“Swift”(雨燕)的生產線被迫暫停。這并非個例,此前美國福特汽車也已因稀土短缺而停產。稀土,這一被譽為“工業維生素”的戰略資源,正以其獨特的方式改變著全球汽車產業的格局。
歐洲汽車供應商協會(CLEPA)發布預警稱,中國對稀土元素和磁體的出口限制已對歐洲汽車供應產業造成嚴重沖擊,多條生產線和工廠因此關閉。隨著庫存的耗盡,預計未來幾周影響將進一步擴大。美國“汽車與設備制造商協會”(MEMA)也發出警告,稀土和磁鐵供應中斷可能對美國汽車組件造成負面影響。
面對稀土短缺的困境,汽車制造商們開始尋求應對策略。一些車企考慮將部分汽車零部件生產轉移至中國,以確保稀土供應。這一趨勢若持續發展,將對全球汽車產業鏈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中國在全球汽車供應鏈中的地位或將進一步提升。
稀土之所以能成為一張“王炸”,與中國在全球稀土市場的地位密不可分。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數據,中國稀土儲量占全球的近49%,產量占全球的69.2%,控制著全球超過90%的稀土精煉產能和釹鐵硼永磁體供應。這些釹鐵硼永磁體正是電動汽車驅動電機的核心部件。
稀土供應短缺導致的成本上升也讓車企們頭疼不已。歐洲氧化鏑均價自4月初以來已大幅上漲,車企們急于尋找解決方案。然而,由于稀土供應鏈的替代面臨開采、精煉、磁體生產等多個環節的瓶頸,海外國家短期內難以實現替代。
在這場稀土博弈中,稀土企業的日子顯然要好過得多。一季度,中國稀土企業凈利潤大幅增長,營業收入也顯著提升。隨著稀土價格的持續上漲,相關板塊的盈利修復預期增強。若后續管控更為嚴格,稀土貿易走向全面合規化,專業企業的業績上升空間將進一步打開。
稀土問題不僅影響汽車制造,還波及機器人、風電等多個領域。特斯拉的“擎天柱”機器人因稀土短缺無法實現量產,未來人形機器人市場的稀土需求或催生數千億美元的市場空間。稀土價格上漲帶來的巨大成本差異,正在推動全球制造業重新洗牌。
稀土這一關鍵資源的杠桿作用,正在撬動本行業的發展,并對下游各類制造場景產生深遠影響。如何平衡產能與需求,確保稀土產業健康發展,將是中國稀土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而這場稀土風波的最終結果,也將取決于各方的戰略調整和政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