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豪華SUV市場,一款低調而實力不凡的車型正尋求新的認知——大眾途銳。這款自2002年面世以來,全球銷量突破113萬輛的旗艦車型,與奧迪Q7、保時捷卡宴共享平臺,甚至與賓利添越在同一生產線誕生,背景可謂深厚。
途銳的內飾配置同樣不容小覷,中控臺上鑲嵌著一塊15英寸大屏,座椅支持18向電動調節,就連方向盤加熱功能也一應俱全,展現了其豪華與實用的完美結合。
然而,面對40多萬的價格標簽,消費者不禁要問:為何選擇大眾?相比之下,國產寶馬X5L以超過3米的軸距和5米的車長,在氣勢上占據明顯優勢。而途銳的車長不足4米9,軸距也僅為2米89,與國產中型SUV相仿,價格卻直指豪華品牌,因此被部分消費者戲稱為“定位自信”。
但換個角度看,途銳采取的是一種錯位競爭策略。以40多萬的價格,消費者可以獲得一臺進口中大型SUV,且與奧迪Q7同宗同源,這樣的性價比無疑極具吸引力。特別是2025款車型還升級了矩陣大燈、貫穿式尾燈,并配備了R-Line套件,夜晚行駛時更加引人注目。
然而,大眾似乎忽視了中國消費者對于“品牌標識”的執著。途昂Pro以更大的尺寸和更低的價格吸引了不少目光,而攬境更是將價格下探至30萬區間。對于途銳來說,純進口的身份既是光環也是束縛。盡管它擁有強大的技術實力,但在國內市場,品牌認知度往往成為影響銷量的關鍵因素。
途銳更像是一位默默耕耘的“技術宅”,實力在線卻不善言辭。如果大眾能夠進一步調整價格策略,將途銳的終端售價降至40萬以內,與奔馳GLC等車型爭奪市場份額,或許能夠迎來新的轉機。否則,這款“換殼Q7”可能只能繼續作為小眾愛好者的心頭好,難以在更廣闊的市場上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