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增程式與插電混動技術之間的爭論從未停歇。盡管市場普遍將增程式的興起視為用戶認知與市場趨勢的產物,但仍有不少權威專家對增程式技術持樂觀態度。同濟大學教授、國家智能型新能源汽車協同創新中心主任余卓平,就曾公開表達了對增程式技術的看好。
余卓平教授認為,插電混動技術在性價比上不及增程式。他特別指出,小增程器搭配大電池組的增程式電動車,有望成為未來的主流方案。更令人矚目的是,他強調增程式電動車的研發上限要高于插電混動。
從技術層面剖析,增程式與插電混動的核心差異在于發動機的功能。增程式車輛的發動機,即增程器,僅用于發電,為電機或電池供電,而插電混動車的發動機則可直接驅動車輛。這一差異導致在高速工況下,插電混動車因發動機直驅而效率更高,增程式車的高速油耗則相對較高。
動力性能方面,增程式電動車在饋電狀態下容易出現動力衰減。這是因為增程器的發電速度無法滿足車輛的用電需求,車輛不得不限制電機的輸出功率。然而,在低速市區工況下,增程式電動車與插電混動車均采用純電行駛或“增程模式”,此時增程式電動車反而更具優勢。
但僅從高速油耗來判斷技術優劣顯然過于片面。某機構曾對多款SUV進行120km/h高速饋電油耗測試,結果顯示,豐田漢蘭達雙擎這款“藍牌車”表現最佳,其油耗低于眾多插電混動和增程式車型。原因在于測試均在饋電狀態下進行,插電混動和增程式車型雖電量更高,但電池重量卻成了負擔。
從實際使用場景來看,城市通勤成為許多用戶的主要用車場景,此時插電混動車的優勢并不明顯。而增程式電動車則通過不斷優化增程器和增大電池容量來解決高速油耗高和饋電狀態下動力不足的問題。不少車企推出了專為增程式設計的發動機,追求更高的熱效率,同時增大電池容量,以提升純電續航和補能效率。
余卓平教授還指出,目前市面上的增程車型尚無一款能讓人完全滿意,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優質的增程器。他認為,增程器應專注于發電工況,進一步降低尺寸、重量和功率。同時,他強調擁有家用充電樁是使用增程式車型的前提條件。
在新能源大趨勢的推動下,通過增程技術降低燃油部分的制造成本,增加車輛在三電領域的投入,成為提升用戶體驗的有效途徑。這不僅為用戶帶來更接近純電的用車體驗,還因純電續航的提升,使得更多用車場景可被純電覆蓋。
理想、問界與零跑等已實現盈利的新勢力品牌,均選擇了增程式路線。這既反映了消費者的真實選擇,也驗證了壓縮傳統燃油系統研發投入,將資源傾斜給電動化、智能座艙和整體用車體驗的務實商業邏輯。例如,魏牌摩卡DHT搭載DHT多擋混動技術,銷量卻不及采用增程方案的問界M5和理想ONE,這一“先進技術”輸給“落后技術”的現象,恰恰說明了技術需結合場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