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交易,這一在金融領域日益受到矚目的投資策略,正經歷著一場由人工智能引領的革命。在中國,這場革命的先鋒之一便是倍漾量化基金的創始人馮霽博士,他攜帶著一支由頂尖計算機科學家組成的團隊,正在重新定義量化交易的未來。
馮霽博士認為,量化交易本質上是一項計算機科學任務,他的團隊正是基于這一理念,將機器學習技術深度融入量化交易的每一個環節。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的專訪時,他分享了團隊如何通過這一顛覆性的方法,改變了中國量化交易的格局。
馮霽指出,中國的量化交易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第一波量化交易浪潮是由從華爾街歸國的華人交易員引領的,他們憑借出色的才華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在中國市場迅速崛起。而倍漾量化則代表著第二代量化交易者,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沒有金融行業的經驗,但擁有深厚的計算機科學功底。
馮霽的團隊由一群沒有金融背景的計算機科學家組成,他們專注于將量化交易視為一個純粹的人工智能任務。他們摒棄了傳統量化基金中繁瑣的分工模式,而是采用整體性方法,將交易流程中的各個階段整合為一個機器學習任務,通過同一個基礎模型進行處理。這種方法不僅提高了效率,還顯著降低了成本。
在與英國《金融時報》記者Zijing Wu的對話中,馮霽詳細解釋了團隊如何將人工智能應用于量化交易。他指出,過去十年中,人工智能技術在時間序列數據建模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這與量化交易的本質高度契合。團隊通過構建專門的模型,實時評估不同信號的預測表現,并基于這些預測構建動態的交易組合。
馮霽強調,團隊主要依賴于交易數據進行短期價格波動的預測,而非基本面分析。他們專注于分鐘到小時的時間范圍,這是人工智能最擅長的領域。通過大量數據的分析和高質量的預測,團隊能夠在短時間內做出準確的交易決策。
倍漾量化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馮霽透露,團隊在成立之初曾面臨諸多質疑和挑戰。許多人認為,一群計算機科學家無法理解商業和市場,更不可能在量化交易領域取得成功。然而,團隊憑借深厚的計算機科學功底和對人工智能的深刻理解,逐漸贏得了市場的認可。
如今,倍漾量化已經成為中國量化交易領域的佼佼者,管理的資產規模接近人民幣70億元。團隊成員中,三分之二從事研究工作,致力于改進算法和基礎模型。他們的努力不僅推動了倍漾量化的快速發展,也為整個量化交易行業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馮霽還分享了團隊選擇量化交易而非其他人工智能創業方向的原因。他表示,在探索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可能產生顛覆性影響的領域時,他發現了量化交易這一充滿挑戰和機遇的領域。量化交易不僅具有良好的現金流,還能夠吸引頂尖的人才。團隊中的成員大多擁有計算機科學競賽的背景,其中不乏國際金牌得主。
馮霽認為,量化交易是一個天才聚集比例最高的行業之一,美國也是如此。他預測,未來三年內,那些未完成人工智能轉型的量化基金經理將會被市場淘汰。因為機器學習將成為量化交易領域的一項必備工具,沒有理由不去采用這項技術。
倍漾量化的成功不僅體現在業績上,更在于他們對行業的深刻理解和創新實踐。馮霽和他的團隊正在用實際行動證明,量化交易不僅僅是一項金融投資策略,更是一個充滿科技魅力和無限可能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