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生活與人工智能的浪潮之下,鋰離子電池作為核心動力源,正迎來性能上的飛躍。在這場變革中,18650圓柱電池憑借全極耳技術的突破,煥發新生。
早在1991年,全球首顆商用18650鋰離子電池便誕生了,它最初應用于攝像機等設備,開啟了鋰電時代的大門。隨著材料科學的進步和規模化量產能力的提升,2008年,特斯拉Roadster創新性地將18650電池組用作動力源,這一舉措極大地推動了圓柱電池在動力領域的應用。隨后的Model S和Model X更是將續航里程突破500公里,樹立了高端電動車的性能標桿。
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初期階段,18650電池憑借其標準化生產和規模化制造的優勢,成為了市場的“加速器”。2015年,特斯拉全球銷量突破5萬輛,松下圓柱電池的出貨量也達到了4.5GWh。這一時期,圓柱電池迅速占領了市場。與此同時,電能驅動的終端設備也日益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從移動辦公到智能家居,各類設備的互聯互通變得愈發緊密。18650電池的穩定性能,成為了推動智能生活普及的重要力量。
然而,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爆發式增長,技術路線的競爭也日益激烈。國內動力電池產業鏈在成組技術上曾面臨短板,數千顆18650小電芯在成組時的一致性、熱均衡及故障隔離等問題難以解決。因此,主流車企開始轉向具有單體集成優勢的大方形電池。同時,消費電子市場對產品的輕薄化和快充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場更傾向于選擇軟包電池,這使得18650電池一度陷入困境。
但全極耳技術的出現,為18650電池帶來了新的生機。這種技術將整個正負極集流體變為極耳,增大了電流傳導面積,縮短了電流的傳導距離,從而大幅降低了電池的內阻和發熱量。據比克電池介紹,全極耳技術在高功率、低內阻、低溫升、充電速度、循環壽命和高容量等方面,都實現了全面的性能提升。
全極耳技術不僅突破了傳統電池的性能極限,還為18650電池打開了更廣闊的應用空間。以電動工具為例,在環保法規的約束和消費端需求的升級下,無線電動工具對傳統燃油動力設備的替代進程加速。然而,傳統18650電池難以滿足高負載工況下的瞬時大電流需求,且續航時間短、充電速度慢,影響了作業效率。全極耳技術的出現,使得電動工具的性能得到了顯著提升。
比克電池的全極耳18650 30D產品,相比傳統電池,放電能力提升了一倍,支持最大60A的持續放電,能在10秒內以最大脈沖電流120A持續放電,適用溫度范圍在-40℃至80℃之間,能量密度高達250Wh/Kg,續航時間提升了30%,循環壽命達到600周,從10%充電至80%僅需9分鐘,能夠輕松應對各種復雜的工作任務。
在電動兩輪車、智能家居、人形機器人、BBU、eVTOL、移動醫療設備和戶外便攜儲能等領域,全極耳18650電池也憑借其卓越的性能和成熟的量產體系,構建起了多元化的增長曲線。
根據《中國圓柱電池行業發展白皮書(2025年)》的數據,2024年全球18650型號的圓柱鋰離子電池出貨量達到了59.0億顆,占總出貨量的46.1%。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比克電池憑借深厚的技術積累和產能布局,位列全球出貨量TOP10的第七名,展現出了老牌圓柱電池廠商的強勁實力。
作為國內圓柱電池領域的“領跑者”,比克早在2006年便在國內率先實現了18650電芯的自動化規模量產,建立了成熟的工藝體系和品控能力。此后,比克多次突破18650電芯的容量極限,并將大圓柱全極耳技術應用于小圓柱電池,開辟了高功率的新賽道。比克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的發展理念,不斷提升終端用戶體驗,在多元場景中實現價值賦能。
18650電池的“重生”奇跡,是新質生產力在鋰電領域的生動實踐。它以技術創新和場景拓展為驅動,打破了“依賴規模擴張或成本競爭”的傳統增長邏輯,開辟了全新的增長空間。當全極耳技術突破性能極限,當規模化產能與新興場景需求相遇,傳統產品正以全新的姿態,在全球鋰電產業變革中重新確立了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