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車近期的一系列動作,無疑在中國汽車行業中掀起了波瀾。5月15日,吉利汽車在一季度業績會上,正式對外闡述了其戰略整合的緊迫性,而核心議題便是極氪的私有化。
一周前,吉利汽車向極氪發出了非約束性報價函,提議私有化極氪。這一舉動距離極氪在紐交所上市尚不足一年。吉利汽車控股行政總裁桂生悅在業績會上表示,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復雜的市場環境,吉利汽車必須改變過去品牌分散、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現狀,通過深度整合,將公司資源凝聚成一個拳頭,以應對挑戰。
5月13日晚,極氪公告稱已成立特別委員會,以評估吉利汽車私有化極氪集團的提案。這意味著極氪從美股退市,回歸吉利汽車的流程已經啟動。吉利汽車計劃收購極氪全部剩余股份,若收購完成,極氪將成為吉利汽車的全資附屬公司,并從紐交所退市。
桂生悅在業績會上解釋了極氪回歸吉利的考量。他表示,由于吉利汽車和極氪是兩家獨立的上市公司,內部整合流程復雜,效率低下,溝通成本高。兩家公司有不同的激勵機制,團隊在實際業務運營過程中可能為各自公司爭取利益傾斜,導致整體整合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吉利汽車決定通過私有化極氪,從根源上提高企業競爭力。
極氪的回歸,是吉利汽車面對近年來汽車行業變化,戰略靈活調整的縮影。作為吉利轉型新能源的代表,極氪從領克獨立三年后便叩響了IPO的大門。然而,極氪在美股上市的一年里,市值并未達到預期的融資水平,甚至出現了市值倒掛的現象。極氪引以為傲的技術基因,也未能被投資者充分認知。
在電動車賽道投資熱情降溫的背景下,投資者對車企的盈利能力和增長前景提出了更高要求。極氪市值長期處于低位,老股東不愿折價增發新股,能夠發行的流通股規模受限,加上美元融資利率高位運行,進一步壓縮了極氪的融資空間。因此,極氪的回歸吉利,成為了吉利汽車面對市場不確定性的主動選擇。
事實上,這并非吉利汽車第一次進行品牌整合。早在2014年,吉利就曾將帝豪、全球鷹和英倫三個子品牌整合回吉利品牌,喊出了“一個吉利”的口號。此番整合拉開了吉利從增長到低迷再到新一輪增長的周期。然而,時隔十年,吉利再次提出“回歸一個吉利”,所面臨的市場競爭和行業壓力已全然不同。
在行業調結構和強競爭的市場環境里,吉利汽車需要不遺余力地尋找壓縮成本的路徑,以在馬太效應愈發凸顯的市場中跑馬圈地。因此,吉利汽車的整合和聚焦戰略,正是順應競爭格局變化的應有之義。吉利汽車集團CEO淦家閱表示,合并的核心就是要在產品戰略上形成共識,資源整合進一步聚焦協同。未來,吉利汽車將有一個統一管理架構,資源配置將杜絕重復投資。
自去年9月《臺州宣言》發布以來,吉利控股旗下公司已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整合運動。在品牌端,極氪吸納了領克,吉利整合了雷達、幾何和LEVC并入吉利銀河。在研發端,隨著品牌公司的結構調整,對應的研發隊伍也整合至吉利研究院。吉利還在電池方面進行了整合,逐步形成獨立的供應鏈公司,以提升系統運轉效率和降低內部成本。
如今,吉利汽車的聚力效果初步顯現。一季度,吉利汽車銷量同比增長22.8萬輛,收入增長25%至724.9億元,銷售、行政費用同比下降。極氪集團也比去年Q1的營收有所增長,銷售費用下降。在市場不確定性持續放大的當下,吉利汽車選擇主動收縮、集中資源,以換取下一輪破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