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實施以來,其成效顯著。據商務部最新數據,截至今年5月11日,2025年的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量已高達322.5萬份,其中,報廢更新占比近三分之一,達到103.5萬份。
在這波報廢潮中,一些市場價值萬元以下的二手車,在高達兩萬元的報廢補貼面前,成為了車主們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不少車況良好、行駛里程較少的“中年車”,也因此無奈駛向了報廢廠的拆解線。
在濟南,從事報廢車回收生意的王巖對此深有感慨。他指著一輛2010年上牌、僅行駛了9萬多公里的斯柯達明銳說:“這車車況極佳,在二手車市場只能賣一萬多元,而報廢補貼卻有兩萬元。作為報廢車,它的殘值僅2000多元,真是可惜。”王巖表示,報廢車數量的激增讓他的業務量大幅增加,但看著這些還能繼續使用的車輛被拆解,他心中五味雜陳。
政策的推動力量不容忽視。2024年8月,商務部等七部門發布通知,大幅提高了報廢舊車并購買新車的補貼標準。購買新能源乘用車補貼由1萬元提高至2萬元,購買燃油乘用車補貼由7000元提高至1.5萬元。2025年補貼政策進一步擴圍,符合條件的國四排放標準燃油乘用車也被納入以舊換新政策。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商務部統計顯示,2024年報廢汽車回收量達到787.2萬輛,同比增長70.7%;全年汽車報廢更新超過292萬輛,置換更新超過370萬輛,共帶動汽車銷售額9200多億元。濟南祥潤報廢機動車回收有限公司總經理譚效瑋表示,以舊換新政策實施后,公司處理的報廢車輛數量從2023年的不到2萬輛躍升至2024年的2.7萬輛。
然而,隨著部分低里程車輛進入報廢流程,一些車主和業內人士開始對此進行“冷思考”。他們認為,一些還處于“正當年”的汽車,在“利益最大化”的驅使下,過早地駛向了報廢廠的拆解線。濟南市民張先生就是一個例子,他的車雖然購入了10多年,但使用次數不多,里程僅1萬多公里。在換車時,他選擇了置換流程,既獲得了補貼,又讓老車繼續在路上行駛。
對于因補貼政策導致“正當年”汽車進入報廢廠的現象,行業內存在不同觀點。從事二手車交易的錢航認為,目前規定報廢的車輛大多使用年限較長、型號落后,淘汰更新有利于環保和技術進步。但一些從業人員則認為,隨著汽車產業迭代升級,當下十年左右的汽車質量已有大幅提升,過早報廢是一種浪費。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預測,到2027年,我國報廢機動車有望突破1000萬輛,這將為新車消費帶來百萬量級的增長和千億元以上的年消費增量。他認為,加快報廢更新的發展有利于汽車全生命周期鏈條的有效流轉。
然而,報廢車輛的價值并未得到完全體現。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坦言,目前國內拆解行業精細化程度不足,大量可再利用零部件被當作廢鋼鐵處理。她建議,未來應鼓勵高質量拆解,制定完善的零部件循環利用標準,形成“生產-使用-回收-再利用”的良性循環。
一些報廢車從業者還提出了“內銷轉出口”的路徑。他們認為,東南亞、非洲等地對二手車和二手零部件的需求旺盛,如果經過整備后出口,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這一觀點得到了不少業內人士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