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集團(1810.HK)旗下的首款汽車產品小米SU7 Ultra陷入了一場由車主發起的維權風波。爭議焦點集中在該車型所謂的“挖孔版”前艙蓋上,車主們認為小米在宣傳上存在誤導,導致他們花費了不必要的費用。
據了解,車主代表與小米汽車高層進行了長達數小時的會談,但雙方并未能就解決方案達成一致。車主代表在社交媒體上透露,小米方面表示,如果車主堅持退訂,將對小米汽車業務造成致命打擊。
車主代表“風云XTony”在社交媒體上詳細記錄了此次會談的情況。他表示,雙方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但小米方面雖然承認了宣傳上的問題,卻堅決反對車主的退訂要求。這一立場引發了車主們的不滿,他們表示將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車主們的主要不滿在于,他們花費了4.2萬元選裝的“挖孔版”碳纖維前艙蓋,在宣傳中被賦予了特殊內部結構和風道設計,這些設計被暗示為普通版車型無法改裝,從而營造出了獨特性和高端感。然而,車主們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發現,這一部件可能僅僅是一個外觀上的裝飾,并無實際宣傳中的空氣動力學功能。他們還發現,普通版車型僅需數千元就能實現相似的外觀改裝效果,因此感到被欺騙。
這場維權風波對小米集團的股價產生了顯著影響。在事件發酵后,小米集團的股價出現了大幅波動。5月12日,小米集團股價一度跳水大跌近6%,最終收跌1.46%。次日,股價繼續下跌至48.65港元,跌幅達到3.85%。這一連串的下跌,使得投資者對小米汽車業務的信心受到了嚴重考驗。
事實上,這并非小米汽車業務近期遭遇的唯一挑戰。早在4月初,小米集團股價就曾因一起車禍事件而跌破50港元。雖然隨后股價有所反彈,但隨著“前艙蓋風波”等負面輿情的持續發酵,小米汽車業務的未來發展前景變得愈發不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