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車再次成為輿論焦點,一場由“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引發的風波讓這家新興車企陷入了信任危機。
今年5月,數百名小米SU7 Ultra車主聯名發起維權行動,矛頭直指售價高達4.2萬元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車主們表示,這一部件在實際使用中并未達到預期效果,功能縮水且與官方宣傳嚴重不符,要求小米汽車提供退車及賠償服務。
小米SU7 Ultra作為小米汽車的高端車型,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曾被雷軍在直播中譽為“內部結構完全改變”的技術突破,宣稱能夠復刻紐北原型車的空氣動力學設計,提升下壓力并優化散熱。然而,車主們在實際測試中卻發現,風道開口處根本無法吹動紙巾,拆解后內部結構更是與普通鋁制機蓋無異,所謂的下壓力和散熱優化更是無從談起。
不僅如此,小米汽車還通過OTA更新將車輛馬力從1548匹限制至900匹,要求車主在指定賽道刷出官方成績才能解鎖全部性能。這一舉措無疑讓車主們感到憤怒,他們認為自己花費高價購買的卻是“半成品”,尤其是對于那些沒有賽道資源的用戶來說,更是無法接受。
面對車主們的強烈質疑,小米汽車于5月7日深夜發布致歉聲明,承認在信息表達上存在不清晰之處,并提出補償方案:未交付訂單可免費改配鋁制前艙蓋,已提車用戶則獲贈2萬積分(約合2000元人民幣)。然而,這一方案并未得到車主們的認可,他們認為改配需重新排隊30周以上,積分補償更是與4.2萬元的支出相去甚遠,且并未覆蓋退車訴求。
此次風波對小米汽車的銷量產生了直接影響。數據顯示,4月份小米汽車的交付量環比下降了3%-4.25%,首次出現負增長。這無疑給小米汽車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也讓其品牌形象受到了嚴重損害。
事實上,這已不是小米汽車近期第一次陷入輿論危機。今年3月,小米SU7車型就曾因高速爆燃事故導致3人遇難,引發公眾對電池安全性的廣泛質疑。而此次碳纖維風波更是將小米汽車“堆料營銷”的隱患暴露無遺。
面對洶涌的輿情,小米汽車尚未進一步回應。但董事長雷軍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過去一個多月是他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時期,甚至曾因情緒低落暫停了社交媒體互動。5月14日,雷軍更改微博設置,只允許關注100天以上的粉絲評論。
在網絡上,不少車主表示希望雷軍能保持真誠,直面質疑才能挽回口碑。如果持續逃避,可能會影響SU7系列和未來高端車型的銷量。這場風波無疑給小米汽車敲響了警鐘,如何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加強與消費者的溝通,重建品牌信任,將成為小米汽車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