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車因“挖孔機蓋”事件再次成為輿論焦點,距離上一次“小米SU7爆燃事故”的發生尚不足兩個月。此次事件涉及數百名小米SU7 Ultra準車主的集體維權,他們紛紛要求退車,直指車輛宣傳與實際配置嚴重不符。
爭議的焦點在于選配部件“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即所謂的“挖孔機蓋”。在小米汽車的官方宣傳中,這一設計被描述為能夠增加兩個空氣動力學風道,高效導流前部空氣,并改變內部結構以導向輪轂散熱。然而,當車主們支付了高達4.2萬元的選裝費用后,卻發現這一“風道”設計實際上僅具備裝飾功能,與散熱和導流毫無關系。
面對車主們的強烈質疑,小米汽車迅速作出回應并致歉,承認在宣傳過程中“信息表達不夠清晰”。作為補償方案,小米汽車提出未交付訂單可改配普通鋁制前艙蓋,而已購車主則將獲得2萬積分(約合人民幣2000元)。然而,這一補償方案并未得到車主們的認可。改配需要重新排隊等待30至40周,而2000元的補償與4.2萬元的選裝費用相比,顯然相去甚遠。因此,維權群內的近400名車主堅持要求退車。
華東政法大學競爭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翟巍指出,根據現有公開信息分析,小米汽車在宣傳“挖孔機蓋”時,存在片面介紹產品以及使用歧義性、模糊性語言的情況,這涉嫌違反《廣告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可能構成虛假宣傳。如果虛假宣傳的指控成立,消費者有權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要求全額賠償。
此次爭議尚未平息,小米汽車又試圖通過積分補償來“安撫”用戶。然而,在汽車行業中,高單價、長使用周期以及安全性要求使得用戶的理性訴求遠大于感性沖動。企業不能簡單地將用戶視為粉絲,因為粉絲或許可以包容偶像的失誤,但用戶則會拿起法律和輿論的武器,不遺余力地維護自身權益。
“飯圈化營銷”的本質是將商業關系偽裝成情感共同體。雷軍的個人魅力以及米粉社群的共創文化確實為小米帶來了巨大流量。然而,在汽車行業中,競爭邏輯截然不同。特斯拉的品牌影響力、沃爾沃的安全體系、比亞迪的電池技術等才是核心競爭力的體現。相比之下,小米的核心競爭力主打“真誠”,但正因為用戶是為這份“真誠”買單,所以他們無法容忍“挖孔機蓋”這樣的投機取巧行為。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背景下,一些企業沉迷于打造企業家IP,將企業形象網紅化、具體化,卻忽視了產品力的同步提升。這種做法無法在核心領域建立真實競爭力,即使暫時依靠流量取勝,也難以避免用戶信任的持續流失。企業應該明確商業底線:粉絲可以出于熱愛而支持,但用戶只為真正的價值買單。
雷軍曾被譽為中國的營銷之神,但造車并非一場簡單的PPT發布會。當營銷的“輕”遇上造車的“重”,小米試圖用互聯網的速度跑完汽車工業二百年的賽道,但其核心價值可能正在失速。因此,小米是時候放下互聯網的浮躁,以敬畏之心對待產品,重建與消費者的信任紐帶。畢竟,剎車失靈會危及生命安全,而品牌信任的失靈同樣可能扼殺一家企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