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初夏時節,雷軍的一條微博如同微風拂面,帶來了不同尋常的氣息。5月10日清晨,這位小米集團的創始人罕見地在個人微博上發布了一篇“心情筆記”,字里行間透露出一絲難得的脆弱:“過去的一個多月,對我而言,是小米創辦以來最為艱難的時光,心情異常沉重。”
然而,在這份坦誠的背后,雷軍也表達了自己的堅韌與希望。他提到,這段時間的沉淀讓他有機會深入思考,而外界的關心和支持給了他巨大的信心,他現在的狀態正在慢慢恢復。雷軍,是否即將走出他的“陰霾”?
回顧雷軍的“陰霾時刻”,一切始于3月29日深夜的一場悲劇。在德上高速上,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下,以116km/h的速度行駛時,因施工改道發生碰撞并爆燃,三名年輕人不幸喪生。這一事件迅速將雷軍和小米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小米在事件后的公關處理被外界認為是教科書式的失敗。官方長時間的沉默,讓小米汽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雷軍,這位以往總是迅速回應的用戶之友,在事故后保持了長達兩天的沉默,直到4月1日才通過微博發布聲明,這一行為被輿論批評為“對生命的冷漠”。
緊接著,小米又陷入了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虛假宣傳風波。有博主實測發現,SU7 Ultra車型售價高達4.2萬元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所謂的挖孔下方風道極小,且拆解顯示風道并未連接散熱系統或下壓力結構,涉嫌虛假宣傳。眾多車主因此要求退車并維權。小米官方的回應被指缺乏誠意,給出的解決方案也未能平息眾怒。
這一系列事件如同連鎖反應,嚴重沖擊了小米的企業形象。資本市場也迅速做出了反應,小米股價在一個月內大幅波動。4月1日,小米集團港股收盤價為46.5港元,較3月19日的歷史最高價59.45港元下跌了21.7%。
然而,在雷軍發布心情筆記的前兩天,即5月8日,他以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的身份在《中華工商時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堅定發展信心,堅持守正創新》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表示,民營經濟促進法為民營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強大的信心,小米將珍惜當下的良好發展環境,努力把企業做強做優。
雷軍在文章中提到,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臺有助于從微觀層面解決民營企業實際問題,這或許正是他面對技術爭議與管理困境的破局之策。雷軍在社交媒體上通過“示弱”來修復用戶信任,同時在官媒平臺上借助政策背書來重建行業信心。這一策略似乎正在奏效,雷軍微博的評論區已經出現了不少支持的聲音。截至5月13日收盤,小米集團港股收盤價為48.650港元,較四月初有了明顯的回升。
然而,雷軍和小米要真正走出信任危機,還需要面對更多的挑戰。小米從互聯網公司向汽車制造商的轉型之路并不平坦,尤其是在汽車這個關乎生命安全的領域,用戶最終選擇的是安全而非企業家的人設。盡管雷軍已經有意調整策略,但小米仍需要坦誠地反思技術缺陷,并深度共情用戶情感。對于雷軍來說,這場考驗比當年創辦小米時的“性價比突圍”更為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