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行業(yè)觀察家指出,盡管電動車市場持續(xù)增長,燃油車卻在一季度出現了意外的滲透率反彈。這一現象背后,多重因素交織,共同推動了燃油車的短期回暖。
春節(jié)期間,長途出行需求激增,特別是在充電設施尚不完善的三四線城市及鄉(xiāng)鎮(zhèn)地區(qū),燃油車“加油即走”的便利性顯得尤為突出。北方冬季的嚴寒天氣加劇了電動車續(xù)航焦慮,使得燃油車在這些區(qū)域依然擁有廣泛的受眾基礎。
除了季節(jié)性和地域性因素,燃油車的覺醒及其采取的價格攻勢也是此次反彈的關鍵。近年來,傳統(tǒng)燃油車企業(yè)紛紛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提升產品競爭力,如吉利星越L、大眾探岳L等車型搭載了智能駕駛輔助系統(tǒng),縮小了與電動車在智能化方面的差距。同時,大眾推出的新一代發(fā)動機在性能上實現了顯著提升,豐田凱美瑞智駕版則以低油耗進一步降低了用車成本。
價格方面,燃油車市場采取了更為激進的策略。從去年年底開始,“一口價”銷售模式在燃油車中迅速普及,包括上汽通用、凱迪拉克在內的多家車企參與其中,提供了極具吸引力的價格優(yōu)惠。例如,別克君威從曾經的27.98萬高價,降至10.69萬元起售,威蘭達、鋒蘭達等車型也推出了極具競爭力的起售價,直接觸動了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政策層面也對燃油車市場構成了利好。“以舊換新”補貼政策的實施,不僅惠及新能源車,也刺激了傳統(tǒng)燃油車消費者的購車意愿。然而,觀察家們普遍認為,盡管燃油車市場短期內實現了反彈,但新能源汽車的大勢依然不可逆。
進入4月,新能源車市場占比再次回升,乘用車零售滲透率突破51%,與燃油車形成了“五五開”的市場格局。這一變化背后,是新能源汽車在政策支持和產品技術成熟度的雙重推動下,對傳統(tǒng)燃油車形成的降維打擊。例如,比亞迪、極氪等企業(yè)推出的兆瓦級閃充技術,極大地縮短了電動車充電時間,有望徹底改變消費者對電動車充電慢、充電難的固有印象。
智能化方面,盡管面臨監(jiān)管收緊,但車企們對智能化的追求并未停止。廣汽、華為、理想、小鵬等企業(yè)紛紛推出L3級別自動駕駛量產車,廣汽更是推出了業(yè)內首款L4級別自動駕駛前裝量產車型。這些高級別的智能化功能,使得傳統(tǒng)燃油車的機械結構難以適應,進一步加速了油車份額的縮小。
面對新能源車的強勁勢頭,燃油車市場并未坐以待斃。業(yè)內人士認為,未來燃油車可能會被重新定義為“細分市場選項”,滿足特定消費者和市場的需求。對于現階段的消費者而言,選擇何種類型的汽車,應根據自身需求和實際情況來決定。
對于那些經常需要長途出行或在北方嚴寒地區(qū)使用的消費者來說,燃油車依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對于日常通勤代步、追求更低用車成本的消費者來說,電動車則更加合適。在這場油電切換的大潮中,消費者應保持理性,不被車企的營銷噱頭所迷惑,一切從自身需求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