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結束的“五一”小長假期間,新能源汽車車主們迎來了一個令人欣慰的變化:高速公路服務區的充電難題似乎得到了有效緩解。與以往節假日充電排長隊的景象不同,此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長三角地區的多個高速服務區時,并未遭遇顯著的充電等待情況。
這一變化背后,是新能源汽車補能設施的迅速擴張與補能方式的多樣化。國家電網智慧車聯網平臺的數據顯示,從5月1日至5月4日,平臺充電總量突破1.0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超過21%。其中,高速公路服務區的新能源汽車充電量達到了3068萬千瓦時,同比增長28%,創下歷史新高。
以滬陜高速江都服務區為例,記者在現場看到,該服務區配備了12個快速充電樁,可同時為20輛車提供充電服務。盡管充電車位一度飽和,但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記者僅等待了約10分鐘便順利開始充電。與兩年前節假日需要排隊半小時以上的情況相比,如今的充電體驗有了顯著改善。
江都服務區的工作人員表示,服務區之前只有6個充電樁,現在可以同時為更多車輛服務,大大縮短了等待時間。如果車主著急充電,還可以選擇前往對面服務區,那里有空位可以直接充電,非常方便。
在G60滬昆高速嘉興服務區,記者發現該服務區引入了多家充電樁運營商,共有30多個充電樁、80把充電槍,同時還配置了移動充電機器人,可以提供“送電上門”服務。這些創新舉措大大提升了充電效率,減少了車主的等待時間。
為了應對節假日充電高峰,各地還采取了多種靈活措施。例如,在滬昆高速公路沿線服務區,上海、浙江兩地電力部門設置了移動充電車和充電機器人,可以動態調配,跨區開展應急充電服務。在江蘇蘇州的陽澄湖服務區,創新推出差異化充電引導服務,對選擇僅充至七成電量的新能源車主給予優惠,引導大家“快充快走”。
國網智慧車聯網技術有限公司還通過“e充電”App向新能源汽車車主發放充電優惠券,引導車主到高速出入口附近的城市充電站充電,以減少高速服務區的充電壓力。同時,多地還應用了智慧調度技術,如沈海高速萊西服務區的“智慧監控”系統,每15分鐘巡查一次充電樁,故障響應時間縮短至30分鐘內。
在安徽,全省高速公路服務區覆蓋應用了視頻客服系統。車主在充電過程中遇到問題,只需掃描充電樁上的二維碼,即可視頻連線工作人員獲取技術指導和建議。這些創新舉措共同保障了新能源汽車車主的綠色出行。
換電模式也成為緩解高速充電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以蔚來為例,在“五一”小長假期間,其換電網絡在多條高速公路上繁忙運作,每天換電單數高達數千單。蔚來已建設運營了數百座高速換電站,受到車主的廣泛歡迎。
新能源汽車補能設施的完善、補能方式的多樣化、相關部門的靈活調度以及技術創新的應用,共同推動了新能源汽車充電難題的緩解。這不僅提升了車主的充電體驗,也為新能源汽車的普及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