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宣傳策略悄然發生了變化,多家車企在智能駕駛功能的表述上變得更加謹慎。這一變化始于小米汽車,其在官方宣傳物料中,將“小米智駕”的術語更改為“小米輔助駕駛”。具體來說,兩款車型的配置名稱也有所調整,“小米智駕 Pro”變為“小米輔助駕駛 Pro”,而SU7 Pro/Max車型的“小米智駕 Max”則更名為“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
這一變化并非孤立事件。此前,小米SU7在一場高速事故中引發了公眾對智能駕駛宣傳真實性的質疑。事故發生后,小米汽車在官方微博上顯著減少了“智能駕駛”和“智駕”等關鍵詞的使用頻率。據統計,整個4月,這些關鍵詞在小米汽車官方微博中僅出現了一次,而3月時,“智能駕駛”被提及7次,“智駕”被提及5次。
與此同時,其他新能源車企也采取了類似的策略。例如,理想汽車在產品宣傳中開始強調“輔助駕駛煥新”,而非直接使用“智駕”一詞。這一變化在理想產品線負責人李昕旸的微博中得到了體現,理想官微也轉發了這條微博。
據記者走訪深圳、太原等地的新能源汽車品牌門店發現,各車企門店的銷售人員在宣傳時整體表達變得更加謹慎。部分車企品牌開始轉向強調其他賣點,僅在用戶主動詢問時才會對輔助駕駛功能進行說明。這一變化反映出車企在智能駕駛宣傳上的謹慎態度。
這一趨勢的背后,是工信部對智能駕駛宣傳的嚴格監管。今年以來,工信部多次對“自動駕駛”“自動泊車”“城市NOA”等用語進行澄清,要求企業明確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禁止夸大和虛假宣傳。在4月的一次會議上,工信部還強調了汽車生產企業需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承擔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
在監管環境的收緊下,車企開始回歸理性,從過去的“炫技”轉向更加注重安全性、真實場景體驗實力和汽車產品的核心底層競爭力。這一轉變不僅體現在宣傳策略上,更體現在企業對智能駕駛技術的研發和測試上。
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和消費者對智能駕駛技術的理性認識,新能源汽車行業將更加注重技術的安全性和實用性,推動智能駕駛技術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