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由知名人士徐靜波撰寫的文章《日本視角下的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前路何方?》在汽車領域引發了廣泛討論。文章源自他參與的一場關于“未來汽車產業”的研討會,會上他與東京的多位汽車專家就日本電動汽車發展滯后的原因進行了深入探討。
會上,日本專家們提出了十一條理由來解釋日本電動汽車發展緩慢的現象:
首先,日本國民對于電動汽車的需求并不強烈。其次,他們認為電動汽車并非新技術,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29年。由于日本部分地區氣候寒冷,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受到挑戰。再者,電動汽車的售價普遍高于傳統燃油車,加上電費相較于油價也更高,使得消費者在購買時產生猶豫。同時,日本全國范圍內加油站眾多,而充電樁則相對較少,且充電時間較長,與加油的便捷性無法相提并論。部分專家還認為,電動汽車對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貢獻有限,且技術含量相對較低,不足以引起日本企業的重視。他們擔憂電動汽車市場主要集中在中國,若全球其他國家不跟進,將影響日本企業的投資決策。不過,也有專家指出,日本并非沒有電動汽車,例如豐田就有相關產品。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簡單。盡管存在上述諸多障礙,日本在電動汽車技術方面仍具有深厚積累。特別是全固態電池領域,日本擁有全球60%以上的高能量密度電池專利,多家車企已著手布局全固態電池車的生產,并計劃在2026年推向市場。豐田汽車公司更是宣布,其第一代全固態電池汽車充電10分鐘即可行駛1200公里,這無疑將大幅提升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
對于日本專家的十一條理由,仔細分析后發現,其中不少觀點確實站得住腳。例如,日本北部地區冬季嚴寒,確實對鋰電池性能構成挑戰。同時,電動汽車價格高于燃油車、電費高于油價以及充電速度慢等問題,在日本與中國都普遍存在。然而,對于電動汽車技術含量低的說法,則存在較大爭議。
實際上,日本在電動汽車核心技術方面并不遜色。例如,特斯拉目前仍在使用松下的電芯,而日本電產則是全球最大的開關磁阻電機制造商之一,為眾多新能源品牌提供產品。豐田和本田等日本車企也擁有自己的電機研發生產線和成熟的電控系統。
考慮到汽車工業對日本經濟的重要性,以及新能源汽車作為未來發展趨勢的不可逆轉性,日本本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提前布局并輕松轉型。然而,現實卻是日本近十年來頻頻錯失轉型良機,尤其是豐田這樣的汽車巨頭,在轉型問題上表現出強烈的抗拒情緒。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日本車企并非沒有技術,而是缺乏轉型的動力。由于傳統燃油車市場仍然有利可圖,他們更愿意維持現狀而不愿冒險嘗試新事物。這種觀點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日本電動汽車發展緩慢的原因。
那么,日本電動汽車的未來究竟何去何從?或許,只有當傳統燃油車市場不再具有吸引力時,日本車企才會真正意識到轉型的必要性,并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