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盛大開幕,迎來了首批專業觀眾的參觀熱潮。此次展覽會的焦點不僅在于海內外100多臺新車的現場發布,更在于科技公司與供應鏈企業的深度參與,它們以“聰明的大腦”成為了車展上的另一大亮點。
在本屆車展上,科技公司及供應鏈參展企業的數量和展區面積均創下了歷史新高。這一趨勢反映出,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時代,科技與汽車的融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進。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在智能汽車領域的應用愈發深入,成為推動行業創新的重要力量。
電池能源、智能駕駛、汽車芯片、智能座艙等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紛紛在車展上推出了首發新品。例如,全球動力電池領域的領軍企業寧德時代,展示了包括eVTOL實機、巧克力換電站等在內的多項最新電池產品與技術。同時,商湯絕影也帶來了“4D世界模型+強化學習”端到端智駕、車載AI操作系統內核和情感交互引擎等三大AI創新產品。
法國佛瑞亞集團則以近800平方米的展區面積,成為了汽車供應鏈館的最大展位。該集團此次展示了9款全球首發展品,以及一系列前沿的、由人工智能和軟件驅動的可持續創新產品。佛瑞亞的展臺采用了封閉式設計,核心展品需預約參觀,盡管如此,人流依然絡繹不絕,開展首日便接待了近千名訪客。
自第十九屆上海車展起,特別設置的汽車科技與供應鏈展館便備受矚目。本屆車展中,零部件企業的參與度進一步提高,參展企業數量較上屆顯著增長,近50家國內外知名科技、半導體和芯片企業首次亮相,展區面積更是達到了10萬平方米。這一變化不僅反映了汽車供應鏈企業對于車展的重視,更體現了它們在全新格局下注重影響力建設、加深與本地供應鏈共建的決心。
隨著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新材料和新技術融入其中,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協作也變得更加緊密和深入。在上海車展上,HRC(亨睿碳纖維)展出的全球最大單體殼碳艙便是一個生動的例子。這款超級碳艙由HRC為客戶定制開發,較傳統鋼鋁方案減重30%,輕量化系數突破了行業極限。
在車展期間,記者深刻感受到國內汽車產業的強大生態系統對經濟的影響和推動力。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和產業鏈的擴展,越來越多的供應鏈企業開始從幕后走向臺前,積極尋求與本地供應鏈的共建與合作。這種趨勢不僅為供應鏈企業帶來了挑戰和機遇,更為整個汽車產業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時,中國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吸引了眾多跨國企業的關注。它們紛紛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力度,希望借助中國汽車供應鏈的優勢,共同開發全球市場。例如,美國蓋瑞特公司與陜西漢德車橋有限公司宣布將聯合開發面向中重型卡車的先進電驅橋系統,并計劃在中國完成研發和制造后推向全球市場。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蓋瑞特對中國市場的重視,更展示了中國汽車供應鏈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國產汽車也迎來了出海的新機遇。隨著中國汽車產業的不斷發展和新能源汽車的制造優勢日益凸顯,國產供應鏈已從模仿者轉型為創新者,紛紛在海外市場開辟第二增長曲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汽車出口量最大的國家。這一成就不僅得益于市場大環境的影響,更主要的是國內汽車產業的內生性增長和持續創新。
德國博澤集團CEO兼首席運營官施坦芬·克魯格在參觀車展時表示,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但這也帶來了更多的機遇。他認為,中國車企在世界其他地區更加活躍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博澤將利用其在全球的優勢,為中國車企出海提供支持和幫助。這一觀點不僅體現了博澤對中國市場的信心,也展示了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市場的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