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25個世界知識產權日的臨近,最高人民法院近期舉辦了一場新聞發布會,深入介紹了中國在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方面的最新進展。會上,一系列重要數據與典型案例被公布,彰顯了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堅定決心與顯著成效。
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陶凱元介紹,2024年度,全國各級法院受理的知識產權案件數量再創新高,總計近53萬件,其中一審案件達到47.99萬件。而審結案件數量更是突破了54萬大關,一審審結案件數為49.41萬件。這些數字背后,反映出我國知識產權審判工作的高效與嚴謹,結案率與審判質量的雙重提升成為顯著特點。
在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上,2024年全國法院在460件知識產權民事侵權案件中依法適用了懲罰性賠償措施,相比前一年增長了44.2%。特別最高人民法院在一樁涉及“新能源汽車底盤”技術秘密的侵權案中,依法判處高達6.4億余元的賠償金額,該案也因此入選了“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4年度十大案件”。
在解決知識產權糾紛方面,我國法院系統也在積極探索特色化解模式。例如,最高人民法院成功調解了一起涉及多部知名電影作品的著作權侵權糾紛,不僅解決了當前案件,還促使雙方就其余近140部作品達成了調解協議,有效預防了后續紛爭的發生。
為了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領域的司法保護水平,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以高質量審判服務保障科技創新的意見》。該意見為涉及科技創新領域的審判工作提供了全面、系統的指導,旨在通過依法審理高新技術領域的知識產權案件,提升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等科技創新成果的司法保護力度。同時,加大對侵害技術成果知識產權行為的打擊力度,為科研生態的凈化貢獻力量。
在司法實踐中,最高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案件,如涉“骨關節炎藥物”專利權屬案,這些案件不僅依法維護了科研主體的權益,也激勵著高科技人才勇于創新、安心創業。我國法院還嚴厲打擊商標惡意注冊及侵權仿冒行為,加大對地理標志商標、馳名商標、傳統品牌和老字號的保護力度,致力于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品牌。
在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方面,我國法院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依法規制破壞公平競爭、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引導行業向更加開放、創新、賦能的方向發展。同時,在優化創新權益保護方面,最高人民法院正研究制定數據產權司法保護指導意見,以妥善處理數據權益糾紛,推動數據要素的高效流通和交易。對于涉及人工智能的糾紛案件,我國法院也依法進行審理,支持人工智能的合法應用,引導人工智能產業健康、科學發展。
例如,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結的“AI文生圖案”案,就是我國在探索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權保護路徑方面的一次重要嘗試。該案不僅體現了我國法院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司法創新,也入選了“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4年度十大提名案件”,進一步彰顯了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