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次高速公路的長途駕駛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了插電式混合動力(插混)與增程式電動車在動力系統及駕駛體驗上的顯著差異。今天,我將從多個維度分享這次獨特的對比體驗。
首先,讓我們為不熟悉這兩種動力系統的朋友做個簡要介紹。增程式電動車,可以看作是在純電動車的基礎上增加了一臺發動機,但這臺發動機并不直接參與車輛的動力輸出,而是作為增程器與發電機協同工作,為電池和電機供電,從而延長續航里程。它就像是一個隨車的“燃油充電寶”,讓車輛始終保持純電驅動。相比之下,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則是在傳統燃油車的基礎上,增加了電池組和電動機,擁有發動機和電機兩套動力系統。在電池電量充足時,可以純電驅動;在需要更多動力時,如加速或爬坡,發動機和電機將共同發力;而當電池電量不足時,則切換到燃油發動機模式。
在工作模式上,增程式電動車采用串聯模式,當電池電量不足時,發電機開始為電池充電。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則更為復雜,根據車型配置,有兩驅和四驅之分。發動機除了能充電外,還能通過混動專用變速箱帶動半軸直驅,或與電機并聯驅動。這就像是一個靈活的變形金剛,能夠根據不同路況和需求切換工作模式。
在系統組成方面,增程式電動車主要由動力電池系統、動力驅動系統、車輛控制系統和輔助動力系統構成,結構相對簡單,沒有離合器和變速箱等機械裝置。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則保留了傳統汽車的發動機、整流器、機械傳動裝置等,構造更為復雜。這就好比搭建一個模型,增程式電動車所需的部件較少,搭建起來相對簡單;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所需的部件更多,搭建起來難度更高,但功能也更強大。
在高速駕駛體驗上,我駕駛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在速度提升后,發動機介入驅動,動力輸出穩定。而我朋友駕駛的增程式電動車,在高速行駛時,電池電量消耗較快,發動機頻繁啟動充電,導致噪音增大,動力性能也有所下降。這是因為增程式電動車的發動機主要在高效區間為電池充電,在高速行駛時,能量轉換存在損耗。一旦電池電量不足,就容易出現動力和噪音問題。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雖然也會有電量消耗,但發動機能直接參與驅動,受電量影響相對較小。
在油耗表現上,我也感到頗為意外。原本以為增程式電動車的發動機一直在高效區間工作,油耗會更低。但在高速高負荷行駛工況下,其油耗并不低。因為高速行駛需要持續大功率輸出,增程式電動車頻繁的能量轉換帶來了更多損耗。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在高速上能直接由發動機驅動,處于最佳工況,油耗反而相對穩定。
在成本方面,增程式電動車因結構簡單,成本相對較低,車企可以將節省下來的成本用于提升智能配置等其他方面。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系統復雜,造價較高,后期維修成本也相對較高。這就像購買手機一樣,有的手機配置簡單但價格親民,能將成本用于提升拍照等功能;而有的手機內部構造復雜,價格昂貴,維修起來也讓人心疼。
總的來說,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與增程式電動車各有千秋。如果你經常需要跑高速,對動力和駕駛穩定性有較高要求,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可能更適合你;而如果你日常通勤距離較短,大部分時間能夠純電行駛,那么增程式電動車的低充電頻率和簡單結構將更具吸引力。希望我的這次分享能為準備購車的朋友們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