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這片風起云涌的競技場上,近一兩年來,不僅價格戰打得如火如荼,技術路線的爭議也是愈演愈烈。一些行業大佬對增程技術嗤之以鼻,認為其技術簡單且存在明顯缺陷,甚至揚言絕不涉足這一領域。然而,市場的風向似乎總在不經意間發生逆轉。
近期,眾多車企,特別是那些在國內擁有廣泛業務的海外品牌,紛紛向增程式電動車投去了橄欖枝。在上海車展上,大眾汽車的一則消息尤為引人注目:他們即將推出搭載EA211發動機的增程式電動車型,預示著這一技術路線正逐漸獲得主流車企的認可。
深入分析,不難發現,包括豐田、大眾在內的眾多海外及合資品牌選擇增程式電動車,首要原因在于其技術門檻相對較低,更易于快速切入市場。同時,增程式電動車在市場上擁有較高的接受度和包容性,這對于急于布局新能源領域的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選項。國內市場上的成功案例也為這些車企提供了有力的佐證。理想、零跑、鴻蒙智行等新興品牌憑借增程式電動車在市場上大放異彩,且售價不菲,這無疑為大眾和豐田等巨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事實上,許多車企對增程式電動車的輕視,源于對消費者用車場景的誤解。對于大多數車主而言,日常通勤才是用車的主旋律,偶爾的長途出行只是點綴。增程式電動車在純電模式下與純電動車無異,能夠滿足日常通勤需求;而在長途行駛時,增程器則能夠發揮關鍵作用,確保車輛無憂前行。這種清晰的用車場景劃分,正是增程式電動車的魅力所在。
針對增程式電動車虧電油耗高的質疑,業界專家指出,這并非不可接受的問題。因為增程式電動車在增程器啟動前,均以純電模式行駛。相較于一些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在速度稍快或扭矩需求增大時便啟動發動機,增程式電動車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能保持純電行駛。因此,即便長途行駛時虧電油耗較高,但相對于全年有限的長途里程而言,這并非不可承受之重。
增程式電動車的駕駛體驗與純電動車極為相似,且由于無需變速箱和硬連接,其整體結構更為簡潔,研發和生產成本也相對較低。從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歷程來看,增程式電動車無疑更加貼近純電動車的發展方向。相比之下,多擋變速箱的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則更接近于傳統燃油車。這一差異,或許正是大眾和豐田等巨頭選擇增程式電動車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