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富士康——全球消費電子代工巨擘,其形象在公眾眼中已悄然轉變。不再只是蘋果產品背后的“組裝工廠”,富士康在掌舵人劉揚偉的帶領下,正積極尋求多元化發展路徑,尤其是在電動汽車領域頻頻試水,意圖在這一快速增長的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然而,富士康的雄心壯志并非一帆風順。近日,本田與日產宣布業務統合的消息震驚業界,兩家日本汽車制造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選擇了攜手共進,共同應對外部挑戰。這一決定背后,竟隱藏著富士康的身影。《日本經濟新聞》等日媒披露,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精密工業對日產虎視眈眈,試圖通過收購日產股份來插手其經營。
鴻海集團電動車首席策略官關潤,在這一事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他在離開日產加入鴻海后,被賦予了實現電動車市場40%市占率的重任。為了實現這一KPI,關潤將目光投向了老東家日產,希望通過向日產出資,獲取制造經驗和全球銷量。然而,這一計劃被日產和本田察覺,兩家公司迅速采取行動,決定合并以共同抵御鴻海的威脅。
日產與本田的合并,不僅是對鴻海野心的回應,也是日本車企在面對行業轉型和外部競爭時的一種自我保護策略。日本企業歷來注重內部整合和抱團互助,從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豐田日產“不激烈價格競爭”,到如今的汽車行業內卷嚴重,日本車企逐漸將聯姻作為應對挑戰的重要手段。
回顧富士康近年來的造車之路,可謂充滿坎坷。從早期的北汽合作、收購安泰電業,到與吉利、裕隆等汽車制造商的接觸,富士康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嘗試屢屢受挫。盡管如此,富士康并未放棄造車夢,反而越挫越勇,不斷尋求新的合作機會。
劉揚偉接任富士康董事長后,提出了“3+3”戰略,即積極切入電動汽車、健康醫療與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搶灘人工智能、5G和半導體三大新興技術。然而,中美紛爭、蘋果業績波動以及電動車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都給富士康的遠大理想帶來了巨大挑戰。
為了實現電動車市場的目標,富士康需要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中占據一定比例。然而,隨著電動車市場的逐漸成熟和競爭加劇,富士康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容易。尤其是在中國市場,新能源供應商和整車制造商不斷涌現,國產替代趨勢咄咄逼人。
面對這些挑戰,富士康需要更加謹慎地選擇合作伙伴和制定戰略。而日產與本田的合并,無疑給富士康的造車夢蒙上了一層陰影。未來,富士康能否在電動汽車領域實現突破,還需要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