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久搖不中”的購車難題,近日出臺的一項名為《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的政策為眾多無車家庭帶來了希望。該方案旨在推動汽車消費管理模式由購買為主轉向使用為主,并特別關注那些長期未能中簽的無車家庭,確保他們的購車需求得到合理滿足。
據悉,北京市計劃在2025年專門為無車家庭增加4萬個新能源小客車指標。這些指標的分配將在5月26日與常規新能源小客車指標的配置結果一同公布,入圍的家庭將根據積分排序確定。北京還擴大了親屬間車輛轉讓的范圍,進一步放寬了車輛流轉的限制。
為優化現有的汽車限購措施,全國各地紛紛行動起來。相關部門不僅調整和完善了既有政策,還積極探索逐步放寬或取消限購政策的可能性。多地有序增加了號牌指標的投放,這對于那些長期參與搖號卻未能中簽的無車家庭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
在重慶市兩江新區的賽力斯超級工廠,新能源汽車的生產如火如荼。這些現代化的生產線不僅代表了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購車選擇。隨著政策的調整,新能源汽車將更加受到青睞。
為了確保長期未中簽的無車家庭能夠公平獲得購車指標,一些地區采取了階梯式分配的方式。例如,天津計劃在2024年定向投放3萬個無車家庭指標,這些指標將根據申請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配置。杭州則放寬了“久搖不中”類指標的申請條件,累計搖號達到48次及以上的個人可以直接申請這類指標。
為了降低購車門檻,一些城市也推出了新的政策。上海將非戶籍人員參與車牌拍賣的社保或個稅繳納年限要求從3年縮短至1年,而杭州則取消了區域指標的申請限制,并取消了指標競價的保留價。
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同時,各地也在積極促進產業升級。北京自2021年起,將60%的新能源小客車配置指標優先分配給無車家庭,這一比例隨后逐步提升至80%。廣州則明確提出,節能車和新能源車的增量指標可以直接申請獲得,無需參與搖號。
隨著購車指標的增發和限購政策的放寬,城市交通擁堵問題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對此,專家建議應加深對汽車社會的理解,提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通過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便捷的公共交通體系以及應用智能化交通管理手段,可以有效提高道路運行效率。
以杭州為例,“城市大腦”的應用實現了對城市交通的實時監測和預警。根據路口車流量的變化,有關部門可以優化綠燈配時,減少車輛停車次數。北京則通過優化調整公交專用道的通行管理,提高了道路資源的利用率。成都則在重點路段實施了潮汐交通模式,顯著提升了早高峰期間的車輛運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