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歷程中,自主品牌始終在尋求突破與蛻變。1998年,老牌國企紅旗推出了CA7460車型,這款對標奔馳S級的豪華轎車雖然售價超過50萬元,卻未能贏得市場的青睞,銷量默默無聞。然而,時間流轉至2024年,市場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問界M9,這款滿載華為技術的SUV,成功奪得國內50萬元以上車型銷量冠軍,為自主品牌書寫了新的輝煌篇章。
緊接著,2025年,小米汽車旗下的SU7 Ultra轎車再度傳來捷報,連續兩個月銷量突破2000輛,成為自主品牌轎車在50萬元以上價位單月銷量破千的里程碑。理想和蔚來等品牌雖在30萬元以上市場早有建樹,但在更高的50萬元以上價位,華為與小米的兩款車型猶如雙子星,引領著新能源時代的豪華風尚。
問界M9與小米SU7 Ultra的成功,不僅標志著自主品牌在高端市場的歷史性突破,更展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豪華品牌路徑——技術豪華與性能豪華。這兩條道路,正是奔馳、寶馬等傳統豪華品牌昔日走過的輝煌之路。華為憑借其在智能輔助駕駛、車聯網等領域的領先技術,為問界M9賦予了卓越的技術豪華屬性;而小米則通過極致的性能和操控,將SU7 Ultra打造成為賽道上的性能怪獸,兩者各具特色,各領風騷。
然而,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比亞迪、吉利等傳統車企也曾在技術豪華領域進行過探索,但為何最終脫穎而出的卻是華為和小米?比亞迪雖然技術實力雄厚,從仰望U8的應急浮水功能到刀片電池等創新技術,無不彰顯其技術底蘊,但在50萬元以上市場的銷量卻未能與技術實力相匹配。這或許與比亞迪的產品線布局有關,其在50萬至60萬、70萬至100萬價位段的市場空白,讓問界M9和小米SU7 Ultra得以占據先機。
同樣,蔚來汽車在性能豪華領域也曾有過輝煌時刻,其EP9車型曾刷新紐北最快量產車圈速紀錄,但EP9并未量產上市,其性能標簽未能轉化為品牌力。而蔚來后續的ET系列、EC系列則主打舒適和豪華簡約風格,與EP9的性能取向漸行漸遠。相比之下,小米SU7 Ultra在上市前便通過賽道測試和用戶口碑,將性能標簽深深烙印在消費者心中,最終成功搶占市場。
華為和小米的成功并非偶然,它們擁有強大的產品定義能力和營銷體系。問界M9和小米SU7 Ultra不僅技術領先,更在精準的產品定位下,通過強大的營銷手段成功破圈,贏得了廣泛的知名度和品牌力。這種互聯網思維下的營銷策略,對其他傳統車企來說,短時間內難以復制。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技術豪華與性能豪華兩條路徑并行不悖,各有千秋。華為和小米的成功,為自主品牌攀登豪華市場樹立了典范。然而,市場的競爭從未停歇,對于其他想要突破的品牌而言,華為和小米的經驗值得借鑒,但更重要的是結合自身實際,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