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宣布,我國將加速推進“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的深度發展,并啟動新一批融合應用城市試點遴選工作,同時加強6G與工業融合的前瞻性研究。這一舉措標志著我國“5G+工業互聯網”正式邁入規模化應用的新階段。
據最新數據顯示,全國“5G+工業互聯網”建設項目已突破2萬個,覆蓋了41個工業大類。工業和信息化部表示,將實施工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融合賦能行動,進一步提升工業生產的智能化水平。目前,我國已建成自主可控的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為產品追溯、供應鏈協同等場景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已超過300家,重點平臺的工業設備連接數超過億臺。
在福建泉州,一家全球同類型企業中規模最大的智能化生產基地——“黑燈工廠”展示了“5G+工業互聯網”的強大實力。在陶瓷底座車間,5G與機器視覺系統的結合替代了傳統的人眼檢測,施釉機器人協同作業,僅需30秒就能完成坯體的均勻噴釉。質檢環節也通過5G設備聯網與AI自動采集技術實現了自動化檢測,數字化質檢覆蓋率高達90%以上。企業工程師楊志陽表示,依托5G網絡技術,現場實時檢測數據能夠迅速上傳至系統,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
在浙江諸暨,一家環保裝備生產車間同樣展現了“5G+工業互聯網”的魅力。工人只需通過控制設備發出指令,就能輕松完成從原料下料、精密加工到成品運送、包裝的全流程作業。企業負責人于立元介紹,通過將智能感知監測、數據分析決策、物聯網協同控制等新技術與“5G+工業互聯網”深度融合,不僅使產品更加智慧,還降低了環保處理環節的能耗物耗,顯著提升了處理能力和效率。
在云南怒江州瀘水市,一家咖啡加工車間則通過“5G+AI”數字化生產線實現了全流程智能化。從分選、烘焙、包裝到倉儲,每一個環節都告別了傳統加工的“效率低、品質不穩定”難題。瀘水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品牌培育及推廣項目負責人歐文玲表示,加工端采用“5G+AI”技術后,通過機器視覺與AI算法實時識別咖啡豆的顏色、大小及缺陷,分選精度高達99.8%,精深加工率從原來的35%顯著提升至80%,大大提升了咖啡豆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具有全球領先水平的百家5G工廠,平均產能提升了25%,產品質量提升了21%,運營成本降低了19%。這些成果充分證明了“5G+工業互聯網”在推動工業轉型升級、提升生產效率和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