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在為科技創新注入新動能。近日,一場聚焦跨學科協作的AI數學訓練營在普陀海納小鎮數字創新中心拉開帷幕。該活動由菲數中國與聯合國大學水、環境與健康研究所聯合發起,旨在通過搭建國際學術交流平臺,推動數學理論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協同創新。
作為普陀區與菲數中國深化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此次訓練營延續了雙方今年以來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系列探索。繼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主題論壇、可持續人工智能暑期學校及國際數學研討會后,本次活動進一步拓展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邊界。為期五天的訓練營吸引了來自全球的19位學者教授與16名碩博士研究生參與,構建起涵蓋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的國際化協作網絡。
活動核心環節包括黑客松競賽與專題研討會兩大板塊。競賽單元設置"AI與環境建模""AI與數學"雙賽道:前者要求參賽者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估算森林生物量、碳儲量等生態指標,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后者則聚焦數學證明的智能化校驗,通過AI檢測文本中的拼寫錯誤與邏輯缺陷。兩個賽道均強調真實問題導向,參賽團隊需在國際導師指導下形成可落地的解決方案。
同步舉辦的"優化、控制與人工智能"研討會成為學術交流的焦點。菲數中國與紐約大學上海分校共同策劃的這場對話,圍繞數學分析框架對人工智能穩健性的支撐作用,以及AI技術對數學理論創新的反哺路徑展開深度探討。與會專家指出,這種雙向賦能機制正在重塑傳統科研范式,為解決復雜系統問題提供新思路。
實踐環節同樣亮點紛呈。學員們走進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近距離觀察智能裝備的研發過程。通過了解機器人感知、決策與執行系統的技術突破,參訓者直觀感受到數學建模與AI算法在工業場景中的轉化應用。這種"理論-技術-產業"的全鏈條體驗,為跨學科人才培育提供了創新范式。來自牛津大學的George Nigmatulin博士表示:"從競賽到研討再到企業參訪,這種立體化的學習模式極大拓展了研究視野。"
作為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的重要節點,普陀區正通過集聚高端創新資源,打造長三角科技創新走廊的關鍵樞紐。此次訓練營的落地,不僅強化了區域在數學與人工智能交叉領域的先發優勢,更為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提供了特色化支撐。隨著更多國際智慧在此交匯碰撞,數學與AI的融合創新有望催生更多突破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