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舉辦的2025外灘大會上,一個充滿科技感的按摩場景引發廣泛關注:人們有序排隊,等待機器人提供專業按摩服務。一只機械臂精準地在體驗者背部游走,運用指柔、指撥、掌揉等手法,力道恰到好處,仿佛資深按摩師親臨。這款由獨角獸企業非夕科技研發的機器人,正通過仿人化觸覺技術,重新定義人機交互的可能性。
這家成立不足十年的科技公司,憑借仿人化力量控制系統在機器人領域脫穎而出。其核心產品自適應機器人已實現連續三年營收翻倍增長,預計本年度將突破5億元大關。當行業集體追逐人形機器人概念時,非夕科技選擇了一條更具挑戰性的道路——通過提升機器人的操作能力實現商業化落地。
追溯企業起源,2016年四位斯坦福學者在上海交通大學所在地閔行區創立非夕科技。彼時國內協作機器人市場正經歷爆發式增長,但團隊卻另辟蹊徑,專注于通過AI技術強化機器人的力控能力。這種技術路線在AI尚未普及的年代顯得超前,前四年研發投入全部用于專利技術積累,直到2019年才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展推出首款自適應機器人"拂曉"。
與傳統協作機器人不同,"拂曉"機器人整合了視覺識別、工業級力控和人工智能技術。其創新之處在于突破了位置精度控制的局限,通過眼手腦協同實現復雜動作的柔性執行。這種技術突破使機器人具備類似人類的觸覺感知,在3C電子、汽車制造、食品加工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近三年業務量持續保持200%以上的增速。
面對人形機器人熱潮,非夕科技副總裁胡曉平提出獨特見解:"仿人化的核心是提取人類能力,而非復制人體形態。"這種理念體現在產品開發邏輯上:先攻克力量控制、環境適應等核心技術,再根據應用場景設計機器人形態。以按摩場景為例,機器人通過實時感知人體曲線和肌肉硬度,動態調整按壓力度,這種能力遠比人體外形更重要。
持續的技術投入構筑起企業護城河。近三年研發投入占比維持在40%左右,公司已實現從底層傳感器到操作系統全鏈條自主研發。其力矩傳感器達到0.03牛的感知精度,接近人類指尖敏感度,可精準識別毫米級物體。這種技術突破不僅打破國外高端機械臂壟斷,更推動國內首個《機器人自適應能力技術要求》國家標準出臺。
資本市場的認可印證了技術路線的正確性。2025年6月完成的C輪融資規模達億級美元,資金將用于產能擴張和新品研發。根據規劃,2026年機器人年產能將從2000臺提升至4000臺。在同期舉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雙臂力控平臺現場完成冰淇淋制作全流程,展示出技術落地的多元可能性。
這種務實的發展策略正在改寫行業規則。當多數企業聚焦人形機器人概念時,非夕科技通過提升操作能力開辟出差異化賽道。其自主研發的力控算法將控制效率提升十倍以上,使機器人能快速響應環境變化。這種技術優勢不僅體現在工業場景,更延伸至生活服務領域,為機器人商業化探索出可持續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