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結果近日揭曉,三位來自民營企業的頂尖技術專家成功入選,分別是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的廉玉波、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吳凱以及金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黃險波。這一突破性成果標志著中國工程科技領域的人才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民營企業科研力量開始在國家最高學術榮譽殿堂占據重要席位。
此次當選的廉玉波和吳凱具有特殊意義——他們成為首批來自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的工程院院士,打破了該領域院士長期由高校和科研機構壟斷的傳統格局。這一變化不僅體現了國家對產業創新的高度重視,也反映出中國工程科技評價體系正在向更貼近產業實際的方向調整。
作為比亞迪首席科學家,廉玉波的學術背景橫跨航空航天與汽車工程兩大領域。他1987年畢業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飛機制造工程專業,2000年獲得南京大學高級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在加入比亞迪前,他曾在上汽集團儀征汽車公司擔任總工程師,并在同濟同捷汽車設計公司任職常務副總經理。2004年加入比亞迪后,他帶領團隊開發了20多個車型、100余款產品,其中新能源王朝系列車型自2016年上市以來持續領跑市場。他主導研發的刀片電池、DM混動技術等核心技術,支撐比亞迪以年銷427萬輛的成績躋身全球五大車企行列。

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的學術履歷同樣亮眼。這位1968年出生的教授級專家,同時擔任中國礦業大學兼職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等職務。他帶領團隊在動力電池領域實現多項突破:成功實現三元鋰電池國產化替代,研發出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的鋰離子動力電池,使中國企業在該領域實現對日韓企業的技術反超。其科研成果累計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10余項重要獎項,并斬獲歐洲發明家獎這一國際榮譽。
金發科技中央研究院院長黃險波則是高分子材料領域的領軍人物。這位北京理工大學博士自1997年入職金發科技以來,始終奮戰在科研一線。他聚焦車用材料高性能化、電子材料環保化等國家戰略需求,主持制定9項國家標準,獲得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省部級一等獎。其授權的474件發明專利和發表的101篇學術論文,構建起我國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技術體系。
民營企業院士的涌現并非偶然現象。回顧歷史,2019年阿里云王堅當選首位來自民營企業的兩院院士,曾引發廣泛關注。此后雖然增選輪次增加,但民企院士數量增長緩慢,除王堅外僅有中芯國際吳漢明、康緣藥業肖偉、吳忠儀表馬玉山等少數代表。這種局面與民營企業在中國科技創新中的實際貢獻形成鮮明對比——數據顯示,民營企業貢獻了全國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
兩院院士作為國家最高學術榮譽,其評選標準的變化折射出中國創新生態的演進軌跡。當前,院士群體不僅代表著學術巔峰,更通過技術轉化、戰略咨詢和產學研協同,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核心力量。此次三位民企專家的入選,標志著中國工程科技評價體系正在建立更科學的產業導向機制,這將為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新的制度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