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近日公布了最新一輪院士增選結果,數學物理學部新增14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彭承志憑借在量子科技領域的突出貢獻脫穎而出。這位年僅48歲的科學家不僅在學術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更在產業轉化方面推動了中國量子技術的實際應用。
作為中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的核心成員,彭承志主導了地面站的建設與運行工作,確保衛星與地面之間實現超高精度的量子通信實驗。他還深度參與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京滬干線”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建設,為量子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奠定了關鍵基礎。在產業領域,他曾擔任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成功推動該企業上市,目前該公司市值已突破450億元,今年以來股價漲幅約70%。
今年3月,由潘建偉、朱曉波與彭承志領銜的超導量子團隊宣布重大科研成果:他們成功構建的105比特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三號”,在處理量子隨機線路采樣問題時展現出超越國際最快超級計算機千萬億倍的計算速度,刷新了超導體系量子計算優越性的世界紀錄。這一突破標志著中國在量子計算機領域達到全球領先水平,為構建實用化量子計算機邁出關鍵一步。
彭承志的學術成長軌跡與中國量子科學領軍人物潘建偉密切相關。作為潘建偉的學生及團隊主要負責人,他繼承了導師在量子信息領域的學術傳統,同時展現出卓越的工程化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潘建偉團隊的另一位核心成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也參與了今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并進入有效候選人名單,彰顯出該團隊在量子科技領域的整體實力。
當前正值量子力學誕生一百周年,量子通信作為未來信息科學的核心方向,被認為能夠突破經典通信的性能極限,實現更高效、更安全的信息傳輸。中國已將量子科技納入“十五五”規劃重點發展領域,國家層面持續加大在該領域的戰略布局。量子領域專家指出,彭承志的當選反映了中國量子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態勢,也體現了國家對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視與培養成效。隨著行業進入加速推進期,更多年輕科學家的崛起將為技術突破提供持續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