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近日因英偉達財報發布引發劇烈震蕩。這家市值突破4.4萬億美元的科技巨頭,盡管交出超出市場預期的財務數據,股價卻上演高開低走戲碼——開盤上漲5%后持續回落,最終收跌超3%,全天振幅超過8%。其波動直接拖累美股市場,納斯達克指數同步呈現2.58%至-2.15%的劇烈震蕩,單日波動幅度接近5%。這種連鎖反應迅速蔓延至全球科技板塊,三星電子、SK海力士等國際半導體企業,以及A股市場的寒武紀等科技股均出現不同程度下跌。
亞洲市場同步承壓,11月21日午盤交易時段,滬深北三大指數全線走低。滬指一度跌破3900點關口,跌幅超過2%。板塊跌幅榜顯示,前期表現活躍的鋰礦、儲能、電網設備及半導體等熱門賽道成為重災區,資金流出跡象明顯。這種集體回調引發市場對科技行情持續性的深度思考。
回顧本輪A股行情演變,2024年9月下旬啟動的首輪上漲持續不足半月即告一段落,期間指數快速攀升近千點,呈現普漲特征。第二輪上漲自2025年4月初啟動,指數從3040點升至11月最高4034點,同樣完成千點級漲幅。但與首輪不同的是,第二階段行情呈現明顯結構性特征,科技股成為絕對主角,其虹吸效應導致其他板塊資金分流,市場賺錢效應高度集中。
當前市場關注焦點集中于科技行情是否已見頂。專業機構提出三大觀察維度:首先是全球科技股的聯動性,本輪A股科技行情始于美股科技巨頭領漲,若美股科技股形成持續下跌趨勢,可能通過港股傳導至A股;其次是資金流向變化,日均成交額與大資金動向成為關鍵指標,若出現持續性凈流出且成交萎縮,則需警惕中期調整風險;第三是產業資本動向,大股東及戰略投資者的減持行為往往預示著估值拐點,其密集減持可能加速行情終結。
作為全球AI產業鏈標桿,英偉達的階段性頂部信號具有重要風向標意義。若該公司與蘋果、特斯拉等科技巨頭形成下跌共振,可能引發全球科技股估值重構。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輪科技狂潮中,部分科技龍頭估值已達到2007年6124點水平,而傳統白馬藍籌股估值仍停留在3000點附近,這種估值分化為資金調倉提供了潛在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