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州舉辦的DTC 2025全球顯示生態大會上,TCL華星憑借一場技術盛宴吸引了全球目光。這家曾以“技術跟跑者”身份入局的中國顯示企業,如今正以印刷OLED和AI顯示雙輪驅動,向全球顯示產業生態的“領跑者”邁進。當TCL科技高級副總裁、TCL華星首席執行官趙軍手持一塊5.65英寸手機屏登臺時,臺下三星、索尼、聯想等國際巨頭的代表們,共同見證了中國顯示技術的一次關鍵突破——這塊像素密度達390PPI的屏幕,以印刷OLED工藝實現了與蒸鍍OLED主流旗艦機型相當的視覺效果。
這場突破背后,是TCL華星長達十二年的“孤勇者”征程。2013年,當全球面板產業集體押注蒸鍍OLED技術時,TCL華星卻選擇了一條無人涉足的印刷OLED賽道。這項技術如同“噴墨打印機”般將液態發光材料精準噴印在基板上,無需昂貴的真空設備和FMM掩膜版,材料利用率高達70%-90%,是蒸鍍工藝的3倍。但技術突破的代價是巨大的:全球多家企業在此折戟,日本JOLED的破產更印證了這條路徑的兇險。TCL華星印刷OLED中心長曹蔚然博士回憶:“我們像在無人區探路,前十年連‘對手’都找不到。”
轉機出現在2024年。隨著廣州t8項目——全球首條G8.6印刷OLED高世代產線動工,TCL華星的技術積累開始爆發。其首款21.6英寸醫療顯示器在量產4個月內良品率突破70%,此次大會上展示的390PPI手機屏則標志著小尺寸精度達到行業頂尖水平。更關鍵的是,印刷OLED的成本優勢正在改寫產業規則:一條產線每年可節約3-4億度電,設備投資成本較蒸鍍路線降低40%。這種“降維打擊”讓TCL華星構建起從手機到醫療顯示的全尺寸產品矩陣,徹底擺脫了海外設備與材料的“卡脖子”困境。
當印刷OLED進入收獲期時,AI浪潮的席卷又為顯示產業帶來新的變量。TCL華星將這場變革定義為“從信息窗口到智能中樞”的躍遷。在“AI for Display”戰略下,公司打造的“1湖1模3平臺”AI架構已深度滲透至9座智能工廠:AI視覺檢測使漏檢率下降85%,數字孿生系統將產品驗證周期從周級壓縮至秒級,排產計劃制定效率提升98%。據TCL創始人李東生透露,AI技術每年為公司創造超5.4億元直接效益。
而“Display for AI”戰略則賦予屏幕“思考”能力。全球首款顯示領域強推理模型“星智X-Intelligence 3.0”的發布,標志著屏幕開始具備工程師級的專業判斷力。在會議場景中,8K 3D AI視訊系統通過神經渲染技術實現真人比例全息通話;教育領域,“自然光Multi-sensor白板”可自動調節色溫亮度保護視力;駕駛艙內,“溫感集成AR-HUD”利用AI算法在擋風玻璃上投射雙焦面導航信息。這些創新正將屏幕從被動顯示工具轉化為主動感知終端。
這種技術突破的底氣,源自TCL集團三十余年積累的“技工貿”基因。2009年,當中國大陸面板產業面臨“缺芯少屏”困境時,TCL逆周期投資建設首條高世代LCD產線,用十年時間改寫了全球LCD產業格局。這種“敢為人先”的勇氣,在印刷OLED項目上再次得到驗證。“如果長期跟隨,永遠無法實現超越。”趙軍的這句話,道出了TCL華星的技術哲學。但企業也深知,技術最終需回歸用戶體驗。2024年推出的技術品牌“APEX臻圖”,從“宜人畫質、視覺健康、綠色永續、未來想象”四大維度重新定義“好屏”標準,試圖復制“Intel Inside”的品牌效應。
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TCL華星實現營收780.1億元,凈利潤61億元。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是兩條技術路線的協同爆發:印刷OLED量產線逐步爬坡,AI技術持續降本增效,Micro LED技術也宣布將在年底實現規模化量產。從LCD時代的“追趕者”到印刷OLED的“定義者”,再到AI顯示的“開拓者”,TCL華星用十二年冷板凳的堅守,在下一代顯示技術競賽中搶占了先發優勢。當全球顯示產業站在AI與綠色轉型的十字路口,這家中國企業的技術豪賭,正在改寫產業游戲的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