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產業的變革浪潮中,傳統格局正被AI驅動的新力量重塑。從全球半導體市場萬億銷售額的增長曲線中,可以清晰看到算力供需兩端的演化路徑:供給側,摩爾定律勾勒出芯片巨頭螺旋式上升的軌跡,英特爾、英偉達等企業憑借技術迭代占據產業制高點;需求側,智能終端市場規模已突破數萬億美元,若將云計算、自動駕駛等軟硬耦合形態納入統計,這一數字將躍升至十萬億美元量級。這種量級的變化,正推動科技產業的核心驅動力從“操作系統+芯片”的Wintel模式,向“GPU+大模型”的AI生態遷移。
在這場變革中,英偉達等企業通過AI算力基礎設施的布局,催生出“達鏈”這一新興產業板塊。以英偉達為原點觀察,全球智算基礎設施企業正經歷身份重構:工業富聯從果鏈代工轉向機柜制造,思科從園區交換機升級為數據傳輸核心,博通從通信芯片轉型ASIC設計,廣達從PC代工躍升為機柜巨頭。這些企業的財報數據印證了轉型成效——營收與利潤持續突破,市場估值體系隨之重塑。數據顯示,美國、日韓及中國頭部企業的季度業績均呈現AI業務占比顯著提升的特征,傳統標簽逐漸被“達鏈成員”的新身份取代。
聯想集團的轉型路徑具有典型性。其最新財報顯示,2026財年第二季度,公司三大業務板塊均呈現AI驅動特征:智能設備業務(IDG)營收1081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AI終端占比近40%;基礎設施方案業務(ISG)營收293億元,同比增長24%,AI服務器實現高雙位數增長,液冷技術營收增長超三倍;解決方案與服務業務(SSG)營收連續18個季度雙位數增長,混合式AI解決方案帶動服務收入增長超三倍。AI相關業務在總營收中的占比提升至30%,較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成為第二增長曲線。這種轉變標志著聯想集團已從Wintel生態的參與者,蛻變為達鏈生態的核心玩家。
達鏈的進化方向正指向混合式人工智能。這一趨勢在英偉達與OpenAI的布局中尤為明顯:英偉達通過RTX設備、DGX Spark超級計算機等產品構建“端-邊-云”生態,將AI算力從數據中心延伸至消費終端;OpenAI則規劃了覆蓋toB與toC的完整路徑,其ChatGPT、API、Agent等產品矩陣既服務企業客戶,也面向個人用戶。這種融合模式打破了互聯網時代B端與C端的清晰界限——當時B端以專業性訂閱制為主,C端則通過免費應用實現網絡效應變現。而AI時代的技術特征要求實現全場景覆蓋,公共大模型與私域智能的互補成為必然選擇。
蘋果與谷歌的合作印證了這種趨勢。2024年前,兩家科技巨頭分別在C端與B端獨立發展大模型,但效果有限。2025年,蘋果計劃在AI手機中集成谷歌Gemini模型的B端能力,這種強強聯合的模式揭示了產業規律:只有將云端智能與終端智能結合,才能打造出真正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這種邏輯延伸至硬件基礎設施領域,要求企業同時具備B端與C端的賦能能力。以聯想集團為例,其在B端通過ISG業務提供AI服務器、液冷方案等基礎設施,在C端則以AI PC、AI手機等終端產品構建流量入口,形成“端側推理+云端訓練”的完整生態。
在混合式人工智能浪潮中,硬件企業的價值重估正在發生。聯想集團的轉型具有示范意義:其研發支出自2024年起持續增加,構建了從智能終端到達鏈、智能體再到企業部署的AI應用矩陣。這種布局使其PE估值仍徘徊在10倍以下的市場認知,與工業富聯轉型初期的處境相似。工業富聯曾因被貼上“果鏈代工”標簽而長期低估,直至2025年連續三個季度凈利潤增速提升,市場才認識到其作為達鏈龍頭的價值,估值隨之躍升至近40倍。聯想集團的財報數據已呈現類似趨勢,隨著AI業務占比的持續提升,市場對其身份的認知轉變或將遵循“業務轉型-財報驗證-估值重塑”的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