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近日順利返回地球,陳冬、陳中瑞、王杰三名航天員全部安全出艙,健康狀況良好。此次返回任務中,原本計劃搭乘的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因舷窗玻璃出現細微裂紋,最終改由神舟二十一號飛船執行返回任務。經分析,裂紋最大可能由空間碎片外部沖擊導致,這一情況再次引發了公眾對太空環境安全的關注。
看似空曠的太空,實則暗藏危機。除了天然的微流星體,人類航天活動產生的空間碎片正成為越來越嚴重的威脅。這些被形象稱為“太空垃圾”的物體,包括失效衛星、廢棄火箭末級、未燒盡的燃料顆粒,甚至航天員在艙外作業時遺失的工具等。據歐洲空間局最新報告,截至2024年8月,直徑超過10厘米的可追蹤空間碎片已超過4.4萬個,1厘米以上的達120萬個,更小的碎片則難以計數。
空間碎片的危害源于其驚人的速度。在近地軌道,這些物體以接近每秒8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飛行,是步槍子彈速度的10倍。盡管航天員在空間站內看似緩慢漂浮,但實際上他們與航天器正以高速環繞地球運行。當兩個物體的軌道交叉時,碰撞產生的能量足以造成災難性后果——大碎片可能擊穿航天器外殼或控制系統,小碎片也能在表面留下撞擊坑,甚至損傷太陽能帆板或供電線路。對于身著艙外航天服的航天員而言,毫米級碎片就可能穿透防護層,危及生命。
為應對這一挑戰,現代航天器設計從源頭減少碎片產生,例如采用防爆燃料箱、減少外露部件,并在退役時主動變軌或進入“墓地”軌道。對于已存在的碎片,航天器主要通過監測預警系統規避較大碎片——通過光學觀測、雷達技術等手段跟蹤碎片軌道,提前實施變軌。然而,面對數量龐大、難以觀測的小型碎片,航天器往往只能“硬扛”。為此,國際空間站和中國空間站均采用了特殊防護結構:由金屬薄板、空隙層和內層厚板組成的惠普爾防護罩,能將碎片粉碎并分散能量,保護內部結構。中國空間站更進一步,采用復合材料填充式防護結構,在減輕重量的同時提升抗沖擊性能。
防護策略還體現在空間布局上。空間站根據各區域的重要性進行分級防護:密封艙作為航天員生命保障核心區防護等級最高,推進系統、供電設備次之,而太陽翼等大面積部件則通過冗余設計降低風險。航天員在軌維修也是重要防護手段——神舟十七號乘組完成了中國航天首次艙外維修任務,后續乘組持續安裝防護裝置并巡檢設備,為空間站“披甲”。此次神舟二十號任務中,航天員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繼續加強空間碎片防護,確保空間站長期安全運行。
此次返回任務中的突發狀況,也展現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嚴謹與可靠。自神舟十二號任務起,中國采用“發一備一”的滾動備份機制,確保任何情況下都能及時接回航天員。即使沒有現成飛船停靠空間站,地面待命飛船也可隨時升空執行救援任務,為航天員生命安全提供雙重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