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宇宙中是否孤獨?”英國皇家學會院士、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在復旦大學浦江科學大師講壇上拋出這一永恒命題。這位因發現首顆系外行星而改寫天文學史的科學家,用三十年科研軌跡勾勒出人類尋找地外生命的現實圖景。
1995年攻讀博士期間,奎洛茲與導師米歇爾·馬約爾在飛馬座方向捕捉到異常信號——一顆質量接近木星、公轉周期僅4.2天的“熱木星”。這顆被命名為“飛馬座51b”的行星徹底顛覆了傳統認知:根據當時理論,巨行星只能在遠離恒星的“雪線”外形成。這項發現不僅證明行星可通過遷移改變軌道,更開啟了系外行星研究的新紀元,直接促成兩位科學家在24年后登上諾貝爾領獎臺。
“三十年間,我們已確認超過6000顆系外行星。”奎洛茲展示的曲線圖顯示,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正經歷指數級躍遷。當前研究焦點已轉向生命跡象探測,科學家通過“凌星光譜法”分析行星大氣成分——當行星掠過恒星表面時,其大氣層會留下特定化學物質的“指紋”。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已捕捉到首批系外行星大氣光譜,而正在智利建造的“極大望遠鏡”將具備直接解析類地行星的能力。
這位自稱“科幻迷”的科學家特別提及《2001太空漫游》對他的啟發:“科幻的價值不在于預言準確性,而在于拓展思維邊界。”對于地外生命形式,他給出明確判斷:最可能率先在太陽系內部被發現,火星地下冰層或土衛二噴發的冰粒中可能存在微生物,相關樣本返回分析或在未來五十年內實現。至于UFO傳聞,他笑著搖頭:“那更適合出現在電影里。”
在與學生交流時,奎洛茲坦言自己曾飽受“選擇困難癥”困擾。高中時期數學物理成績優異的他,直到大學畢業仍在粒子物理與天體物理間搖擺。“最終選擇天體物理,是因為它完美契合我的生活哲學——既能探索宇宙奧秘,又能享受徒步山野的樂趣。”這種將理性與感性融合的特質,或許正是推動他突破科學邊界的內在動力。
當被問及諾貝爾獎得主的生活改變時,這位科學家透露了意外細節:“得知獲獎時,我首先想到的是終于能換輛新自行車了。”他指著劍橋大學校園里那輛陪伴多年的舊車笑道:“科學探索需要純粹的熱愛,就像我始終保持著對星空的好奇。”









